“‘十二五’时期,我国将大力促进软件业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变大变强,到2015年,实现业务收入突破3万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出口突破600亿美元。”在日前举行的2011年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工作座谈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服务业司司长陈伟如此表示。
工信部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产业总收入达到1.33万亿元,同比增长31%,产业规模是2005年的3.5倍。软件产业占电子信息产业比重从2000年的5.8%上升到18%。软件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01年不足0.3%上升到超过1%。软件企业数量超过3万家,从业人数由不足30万人提高到超过200万人。
除了继续推动产业规模变大变强之外,陈伟透露,工信部还将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提高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加快提升企业技术创新和自我发展能力,提高应用开发水平,完善产业链,培育一批有实力和影响力的行业领先企业;以国家重大专项和电子发展基金为抓手,扎实提升技术能力,支持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高效的产业创新体系;贴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顺应变化拓展的市场需求,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以企业为主体,以技术能力、产业能力、市场能力、服务能力融合为主要方法,走出符合国情和产业特征的产学研用结合实践道路;进一步健全政策和法律法规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规范市场秩序,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坚持依法行政,做好行业管理工作。
经过“十一五”的发展,我国软件服务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产品质量、应用水平和服务能力逐步提升。据中国版权保护中心统计,2010年我国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量突破8万件,“十一五”期间登记量翻了两番,平均增速达37%。同时,在201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审中,多家软件企业获得科技进步二等奖。
与“十一五”初期相比,我国软件产业结构日益优化,产业链条逐渐完备,企业综合实力明显增强。随着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技术、新概念、新模式不断涌现,新兴软件快速发展,新的产业增长点不断孕育形成。软件技术服务增长势头也相当突出,特别是与网络相关的信息服务发展迅速。信息技术咨询服务和信息技术增值服务收入分别为1233亿和2178亿元,同比增长37.2%和44.6%,高于全行业5.9个和13.3个百分点,两者收入占全行业比重达25.5%,比2001年提高18.9个百分点。系统集成和支持服务实现收入2910亿元,同比增长31.8%。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规模不断扩大,离岸业务增长迅速。数字内容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动漫游戏、搜索服务等新兴服务领域扩张迅速。
要“做大”更要“做强”
经过五年的快速发展,我国软件产业做大了:产业规模增大了,2010年产业总收入首次突破万亿元,达到1.3万亿元;从业人员规模增大了,软件企业数量超过3万家,从业人数由不足30万人提高到超过200万人;企业规模大了,涌现出一批依托自主核心产品和技术提供服务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大企业日益成为产业创新和规模发展的主导力量。
这些数字既是“十一五”期间软件产业发展的巨大成就,也是“十二五”期间软件产业实现新跨越的起点。
当前我国软件产业还存在着一些“大而不强”的瓶颈:如软件产业占电子信息产业的比重偏低,创新能力不足等等。“十二五”期间,我国软件产业要更加突出“做强”。一定的产业规模是实现做强的条件,同时也只有做强才能实现规模的持续提升。
做强软件产业离不开国家对行业的引导和扶持。政策扶持之外,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软件产业的规划协调,推动完善产业链协作机制和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制,创造产业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
做强软件产业离不开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企业是新技术研发和应用的主体,大企业培育的重点应当放在创新能力的建设上,结合重大专项的实施,提高大企业对核心技术的掌控和应用能力,这是我国软件产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关键。
做强软件产业离不开产业层级和产品结构的优化。以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对软件产业的影响日益突出,软件技术创新速度明显加快,服务的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软件技术和产业格局新一轮重大调整将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追赶空间,我国软件企业应当努力在高端软件产品和高端软件市场上形成自己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