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知识产权之页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1年3月2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知识产权服务业迎来发展战略机遇期
本报记者 刘松柏
中国华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DRA技术成为国际标准,这是3月9日拍摄的中国华录集团有限公司蓝光DVD整机生产线。 新华社记者 蔡拥军摄

在专业性的知识产权网络论坛——思博专利论坛中,某家汽车行业的公司发布了一项专利预警分析的业务委托,寻找有经验的合作公司,为一个全新的研发项目进行全面的专利风险分析。类似的信息在大型招聘网站或者专业性的知识产权论坛中并不鲜见。站在市场一线的北京国之企业专利应急和预警咨询服务中心市场部经理邓声菊对此深有感受,她告诉记者:“过去,我们找企业,市场开发难度很大,近几年,一些企业主动找我们。”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科技实力越来越强,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显著,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和利用知识产权,对知识产权人才和服务的需求也逐渐增加。”国家知识产权局规划发展司有关负责人说。

政策和市场需求双轮驱动

“知识产权服务业的发展,其根本动力在于客户需求。”中华全国专利代理人协会副会长林柏南说。而激发这一需求的因素,国家知识产权局规划发展司有关负责人分析认为,与当前制造业转型、产业升级的宏观环境,与国家政策的支持推动,与企业知识产权存量增加和知识产权意识提升,以及外国在华研发机构和专利申请量的增加等多种因素有关。

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提供的统计信息显示,自1985年专利法实施以来,截至2005年12月底,国内外三种专利授权量为146.95万件,而“十一五”期间的三种专利授权量达242.79万件,为前20年的近1.7倍。同时,国家知识产权局和国家统计局的联合统计显示,2009年全国42.9万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当年申请专利的有25375家,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5.9%,同比增长41.9%;获得专利授权的有18951家,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4.4%,同比增长42.7%。

国家知识产权局规划发展司有关负责人介绍说,全社会知识产权累计量的增长不仅带来了专利代理、登记等方面的知识产权服务业的发展,而且为更高层次的知识产权服务准备了条件,特别在工业企业知识产权意识不断增强的情况下,诸如专利风险识别与控制、专利预警分析、绘制竞争对手专利地图、企业知识产权战略规划等方面的服务将应运而生。该负责人说,“现在,我国发展知识产权服务业已具备一定基础。”

在知识产权存量增加、意识增强、中介服务有一定发展的基础上,国家对知识产权服务业的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2008年出台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对“构建国家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发展知识产权中介服务”等目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2007年国家发改委发布的《高技术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将高技术服务业明确列入八大高新技术产业中;去年5月又进一步发布了关于当前推进高技术服务业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明确将知识产权服务业作为高技术服务业的重点培育对象。

当前,我国正处于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全社会对高技术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并提出,未来五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高4个百分点,这对知识产权服务业而言,无疑意味着巨大的发展空间。据平安证券测算,到“十二五”期末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将达到15.8万亿元,未来五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21%。

知识产权服务业的未来发展有着广泛的需求和广阔的空间。

内因与外因并存

随着《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的深入推进,新兴知识产权服务业也得以快速发展,大量骨干知识产权服务企业相继涌现。去年12月,国家知识产权局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利用2004年度和2008年度的全国经济普查资料,对知识产权服务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截至2008年底,我国知识产权服务业共有法人单位3803家,从业人员总数超40269人。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经济效益也大幅提升,与2004年相比,2008年法人单位资产总额增长了3.4倍;营业收入增长了2.3倍;营业利润增长超过8倍。

尽管我国知识产权服务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接受采访的有关政府工作人员、专家、市场人士均表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知识产权服务业仍存在较大差距,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滞后;市场竞争层次低,服务能力和水平不高,服务不规范;专利应用性不强等都阻碍知识产权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

在基础平台方面,过去的知识产权信息资源建设,条块分割,没有形成有效的集成和共享机制;政府为地方专利信息网点提供的主要是整块的数据信息,在信息挖掘和利用方面还不系统和深入。各地方知识产权信息中心存在专利信息资源开发不够、专业服务人员不足、提供深层次服务的能力有限等问题。

在服务内容上,长期以来,受知识产权信息资源建设落后、政府对中介机构扶持政策力度不够等因素限制,专业服务人才能力和数量不足,能提供高附加值服务的机构数量少、能力不强。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我国知识产权服务业现状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指出,总体上看,我国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的业务以代企业申请专利、商标等相对单一的服务内容为主,高水平、高层次的服务比较少。

“由于服务内容单一,进入门槛低,中介机构一哄而上,为争夺市场,竞相采取低价策略。”邓声菊进一步解释说,“低价竞争,一方面会造成市场上‘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另一方面服务机构为了保本盈利,只好降低服务档次,进而形成恶性循环。”报告数据显示,我国有超过四分之一的知识产权服务法人单位处于亏损状态。

在专利的转化应用上,产出率、转化率低。2008年国家知识产权局调查表明,我国专利转让和许可的比例均不到10%;实施收益低,收益水平超过500万元的总计为9.8%。报告分析认为,专利产出率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知识产权意识淡薄,不重视专利信息检索,研发立项起点低,导致研究成果无法获得知识产权。邓声菊也认为,专利商用化前景的好坏影响到对相应服务的需求。她解释说,“我国的专利转化率低,部分申请的专利并不是为了应用。”

尽管存在这些不利因素,但在国家知识产权局规划发展司有关负责人看来,也是机会,他介绍说,解决这些问题将带来知识产权服务业的更大发展。

公共服务与商业服务协同发展

对于同样的问题,不同的服务机构可能给出完全不一样的答案,结果的取舍可能取决于客户的价值取向,邓声菊在其公司业务活动中,也遇到过这样的情形。“其实道理很简单,各服务机构赖以分析的数据库千差万别,自然结果有区别。”邓声菊说。然而这样一来,也就造成了客户的无所适从。

我国迄今尚未建立起一套自主的、高水平的专利信息检索与服务系统。现有的专利信息数据库大多存在着数据不够完整和规范、缺乏深度加工、检索技术落后、共享环境与支撑条件差等问题,致使很多专利信息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造成了信息资源的闲置浪费和技术开发的低水平重复,无法满足社会公众日益迫切的要求。“建立基础数据平台很重要。”国家知识产权局规划发展司有关负责人强调。

在加强公共数据平台建设的同时,提升服务机构的商业服务能力尤为关键。国家知识产权局原局长王景川在上海市知识产权“十二五”规划专家咨询会上表示,发展知识产权服务业的主要目标是形成公共服务与商业服务协同发展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多类型、多层次的知识产权信息库和公共服务平台,培育一批服务水平较高、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

因此报告建议,通过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与国际知识产权组织、高校合作,开展高层次的业务培训,促进知识产权服务企业开展包括知识产权战略、预警、宏观规划、竞争对手监控、企业技术并购重组等高端服务,提升企业业务服务能力。

“这一切都离不开高素质的知识产权人才队伍”。林柏南对人才的重要性给予了特别的强调。他举例说,“专利代理看似简单,但对技术的把握、对权利范围的明确界定等,直接影响到专利的质量。”

尽管我国知识产权服务业从业人员中超过一半具有大学以上学历,但未来知识产权服务业需要的是综合性高素质服务型人才,因此,报告认为,规范从业人员资质管理,完善专业技术评价体系以及鼓励执业人员拓宽其知识范围,将有利于我国知识产权服务业的迅速发展壮大。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