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经济数据解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1年3月2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发展 新跨越
本报记者 薛志伟

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报告显示,“十一五”时期,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齐心协力,攻坚克难,奋力作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战胜了汶川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巨大成就。特别是在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巨大冲击的同时,通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重视民生改善和社会事业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综合国力持续大幅提升

“十一五”时期的五年,是积极应对来自国内外的各种风险和挑战,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的五年。

“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实现了平稳较快增长。“十一五”前期,我国经济快速增长,2006年增长12.7%,2007年加速到14.2%,增速仅次于改革开放后最高的1984年。2008年,受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和影响,经济增速回落到9.6%。面对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迅速出台并不断丰富完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我国经济增速在世界各国中实现率先回升,2009年经济增长9.2%,与世界经济下降0.6%形成鲜明对照。2010年经济增长进一步回升到10.3%,明显快于世界主要国家的平均增速。2006年至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11.2%,不仅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速,而且比“十五”时期年平均增速快1.4个百分点,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快的时期之一。

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7983亿元,扣除价格因素,比2005年增长69.9%。经济总量居世界位次稳步提升。200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位居世界第三位。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按平均汇率折算达到58791亿美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在此期间,国家财政实力明显增强。我国财政收入2007年超过5万亿元,达到51322亿元;2008年超过6万亿元,达到61330亿元;2010年超过8万亿元,达到83080亿元,比2005年增长1.6倍,年均增长21.3%。同时国家外汇储备大幅增加:2006年我国外汇储备突破1万亿美元,达到10663亿美元;2009年突破2万亿美元,达到23992亿美元。2010年末,我国外汇储备已达到28473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2.5倍,年均增长28.3%。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自2006年起已连续五年稳居世界第一位。

对外开放水平显著提升 开放型经济迈上新台阶

“十一五”时期的五年,是不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显著提高的五年。

“十一五”时期,我国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与国际市场融合程度进一步加深。2010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29728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了1.09倍,年均增长15.9%。其中,出口总额15779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了1.07倍,年均增长15.7%;进口总额13948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1.11倍,年均增长16.1%。进出口贸易总额近年来一直位居世界前列,其中货物出口额在2009年跃居世界第一位;货物进口额居世界第二位。

而且,“十一五”时期,我国进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我国在保持轻工、纺织等传统行业产业比较优势的同时,家电、信息等产业的竞争力也明显提高,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进口持续增长,大宗资源能源产品进口规模不断扩大。

在此期间,我国利用外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从国际范围来看,我国在发展中国家中连续18年是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此外,我国对外投资也实现了迅速发展。

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社会保障全面推进

“十一五”时期的五年,是大力改善人民生活,社会保障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五年。

“十一五”期间,我国城乡就业人数从2005年末的75825万人增加到2009年末的77995万人,增加了2170万人,年均增加543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从27331万人增加到31120万人,增加了3789万人,年均增加947万人。城镇就业人员占全国的比重从2005年末的36.0%增加到2009年末的39.9%。城镇就业岗位快速增加,每年新增就业人数持续保持在1100万人以上。大量乡村富余劳动力不断向城镇转移,2010年农民工总量达到24223万人。

此外,“十一五”期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2010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比2005年增长82.1%,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9.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919元,比2005年增长81.8%,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8.9%。其中,201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10.9%,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快3.1个百分点,是1985年以来增速最快的一年,为1998年以来首次快于城镇。

随着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大幅度提高,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支出持续增长,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向发展性和享受性方向转变。

而且,“十一五”期间,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框架基本确立,城乡养老、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各项社会保险覆盖人群迅速增长。

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节能减排取得积极进展

“十一五”时期的五年,是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得到空前重视并取得积极进展的五年。

“十一五”期间,我国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节能降耗工作进展顺利。2006年至201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9.06%,基本完成“十一五”节能降耗目标。此外,主要耗能产品的单位产品能耗明显下降。而且,污染物排放总量逐步得到控制,淘汰高排放的落后产能成效突出。

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发展迅速

“十一五”时期的五年,是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迅速发展,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进一步缓解的五年。

“十一五”时期,我国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投入快速增加,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稳定增产。2006年至2010年,我国粮食产量分别为49804万吨、50160万吨、52871万吨、53082万吨、54641万吨,年均增长2.5%,实现连续七年增产,连续四年稳定在5亿吨以上。

而且,能源生产能力稳步提高。2010年,我国能源生产总量达到29.9亿吨标准煤,比2005年增长38.3%,年均增长6.7%。在主要能源中,2010年原煤产量32.4亿吨,原油产量2.03亿吨,天然气产量967.6亿立方米,发电量42065亿千瓦小时。

此外,“十一五”期间我国交通运输能力持续增强,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

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 经济发展协调性增强

“十一五”时期的五年,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着力推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调整的五年。

“十一五”期间,内需拉动作用显著增强,特别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扩大内需政策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

此外,我国产业结构持续改善,服务业发展加快,比重提高。2006年至2010年,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1.9%,比“十五”时期加快1.4个百分点。2010年,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3.0%,比2005年提高2.5个百分点。而第二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则由2005年的47.4%下降到2010年的46.8%,第一产业的比重由12.1%下降到10.2%。

同时,我国城镇化水平显著提升。2009年,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6.6%,比2005年提高3.6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9个百分点。中西部地区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

在此期间,我国区域发展的协调性也得到了增强。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经济总量和投资占全国的比重持续上升,区域发展呈现出协调性增强的趋势。

各项社会事业 加快发展

“十一五”时期的五年,是坚持经济与社会统筹发展,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的五年。

“十一五”期间,我国教育事业成绩显著:全面实行了真正免费的义务教育,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从8.5年增加到9年以上。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此外,我国科技事业成果丰硕:科技投入不断增加,在基础研究和高科技领域取得一批重大成果,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2010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6980亿元,比2005年增长1.85倍,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75%,比2005年提高0.43个百分点。“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卫星成功发射。我国首台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系统、第一台深海载人潜水器等重大科技工程成果丰硕。

同时,“十一五”期间,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稳步推进,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步伐明显加快。从2009年开始,我国逐步向城乡居民统一提供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十一五”期间,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入快速、稳定的重要发展期,文化产业成为新的增长极,各项指标均位居世界前列。

“十一五”期间,我国还成功举办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实现了中国人的百年梦想,极大地扩大和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