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10个重大政策导向,其中之一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把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完善公共财政制度,提高政府保障能力,建立健全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缩小城乡区域间人民生活水平和公共服务差距。
未来5年,国家将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纲要对“改善民生 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单设一篇,并首次明确了基本公共服务范围和标准。包括公共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9个方面。今后,城乡居民无论是生活在东部还是西部、农村还是城市,政府都将努力提供同样水平的基本公共服务。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坚持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健全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相结合的机制,创造平等就业机会,提高就业质量,努力实现充分就业。特别是重点解决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和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问题。
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继续坚持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的“两个同步”导向。
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今后5年要实现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全覆盖。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要新增1亿人。
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全民享有基本医疗保障,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新增6000万人以上,政策范围内的医保基金支付水平要提高到70%以上。
提高住房保障水平。“十二五”时期将建设3600万套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使保障性住房覆盖率达到20%左右。
“十二五”规划纲要中还设置了“改善民生行动计划”,提出了具体政策,以及扩大城乡就业规模、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养老保障水平、实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等10大措施安排。这不仅对保障和改善民生会发挥积极作用,还会对扩大消费、增强经济内生动力带来积极影响。
城镇年均新增就业900万人、年均转移农业劳动力800万人、最低工资标准年均增长13%以上、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新增1亿人、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新增6000万以上、建设城镇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3600万套(户)、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卡发放数量达到8亿张……一个个具体数字,彰显出了这一行动计划沉甸甸的“含金量”。
归根结底,正如政府工作报告中所强调的:“我们要全面改善人民生活。”5年城镇新增就业4500万人,加快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超过7%。提高扶贫标准,减少贫困人口。城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实现全覆盖,提高并稳定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政策范围内的医保基金支付水平提高到70%以上,全国城镇保障性住房覆盖面达到20%左右。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
中央已经明确,“十二五”开局之年,在改善民生上要扎扎实实办几件实事。
第一,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公办民办并举,增加学前教育资源,抓紧解决“入园难”问题。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公共资源配置重点向农村和城市薄弱学校倾斜。以流入地政府和公办学校为主,切实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支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做好“双语”教学工作。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引导高中阶段学校和高等学校办出特色,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加快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大学。支持特殊教育发展。落实和完善国家助学制度,确保每个孩子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第二,大力加强文化建设。要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文化需求,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增强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和服务能力,重点加强中西部地区和城乡基层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第三,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要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今年中央财政拟投入423亿元,用于扶助和促进就业。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首位,做好重点人群就业工作。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第四,加快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范围扩大到全国40%的县。推进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解决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养老保障的历史遗留问题,建立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积极推进机关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将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老工伤”人员纳入工伤保险制度。完善城乡低保制度。继续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慈善事业。
第五,推进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一是在基层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立完善基本药物保障供应体系,加强药品监管,确保用药安全,切实降低药价。二是抓好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完善医疗纠纷调处机制,改善医患关系。三是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稳定提高城镇职工、居民医保参保率和新农合参合率。今年要把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200元。四是完成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任务。五是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完善和推进医生多点执业制度,鼓励医生在各类医疗机构之间合理流动和在基层开设诊所。
第六,坚定不移地搞好房地产市场调控。一是进一步扩大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今年要再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住房共1000万套,改造农村危房150万户。重点发展公共租赁住房。中央财政预算拟安排补助资金1030亿元,比上年增加265亿元。各级政府要多渠道筹集资金,大幅度增加投入。二是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势头。三是建立健全考核问责机制。
财政部部长谢旭人日前表示,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财政工作的重中之重,在今年的预算安排以及财政政策的制定中也体现了这一点。他介绍说,今年,中央财政用在与人民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住房保障、文化方面的支出达到10510亿元,比上年增长18.1%,其中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将分别比上年增长16.3%、16.3%、16.6%,保障性安居工程支出1030亿元,增长34.7%,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增长18.5%。
有专家指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在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尽可能使居民享有同样的权利,享受水平大致相当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并不是强调所有居民都享有完全一致的基本公共服务,而是在承认地区、城乡、人群间存在差别的前提下,保障居民都享有一定标准之上的基本公共服务,其实质是“底线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