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1年3月2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勇于创新 甘于奉献
——记我国火箭推进剂创始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俊贤
本报记者 梁晓亮

“10、9、8、7……点火!”火箭在瞬间腾空而起,中国人的豪情和智慧在一次次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成功发射中迸发。

就是为了这一瞬间的腾空而起,中国火箭推进剂创始人之一、黎明化工研究院原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俊贤把自己的一生默默地、坚定地、毫无保留地奉献了出来。

关键时刻勇于担当

上世纪50年代,我国提出了“两弹一星”及其火箭推进剂研制任务。1960年6月,当时在北京化工研究院工作的李俊贤被紧急抽调到高能推进剂的研制队伍,承担偏二甲基肼等4个课题的研究。

火箭推进剂又称火箭燃料或火箭发射药,是让火箭冲上天空的动力源。在“两弹一星”系统工程建设中,推进剂的研制必须先行,只有先有了火箭动力源才能设计和进行火箭发动机试验,如果没有推进剂或者推进剂动力能量不足,就等于造了汽车而没有汽油。

时间紧,任务急,压力大。尽管存在资料缺乏、经验不足、基础薄弱等客观原因,但如果研究稍有延误,将会严重影响整个工程的进度。李俊贤和同事们对偏二甲基肼的20多种制备方法一一分析,筛选出可能工业化的制备方法,充分论证后,决定研究用液相氯胺法制备偏二甲基肼。

其实,选择液相还是气相方法制备偏二甲基肼在当时还存在争议。经过反复试验后,李俊贤得出了液相法能在短期内完成提供大规模生产所需技术数据的观点和办法。李俊贤怀揣着国家需要高于一切的信念以及科学务实的态度,坚持进行液相法制偏二甲基肼的试验。1964年,他的坚持终于有了成果,偏二甲基肼液相法研制成功。

推进剂研制获得突破性进展后,生产任务被提上日程。1966年,一纸调令让李俊贤告别北京,远赴青海筹建黎明化工厂,建设中国第一套制备偏二甲基肼装置。

海拔2400多米、气压低、氧气稀薄,生活上的艰苦可想而知。曾与李俊贤在青海并肩作战的老同事回忆说,“那时候我们吃的就是盐水煮蚕豆、青稞粉,用青稞粉蒸的馒头黏得打到墙上都掉不下来,吃了又会肚胀难受。住的是干打垒,睡的是大通铺。”

黎明化工研究院原副院长兼副总工程师、我国过氧化氢创始人胡长诚是李俊贤的老搭档,胡长诚告诉记者,“我们当初在青海的试制、装备设备都设在露天地,因为分析仪器跟不上,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李俊贤就在零下20摄氏度的车间里连续观察10多个小时。”

执著的付出取得了喜人的成果。由于偏二甲基肼能量高,性能良好,被我国长征系列火箭选作主推进剂。从1970年开始,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到系列“神舟”号飞船升空,偏二甲基肼都被作为主推进剂燃料使用。直到今天,偏二甲基肼在国内仍是重要推进剂用燃料。

紧紧瞄准世界一流

上世纪70年代初,李俊贤又接到了新的任务——为某型鱼雷研制高能量推进剂。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李俊贤及其团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试验室研究虽然取得了成功,但工业化研究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因此,1975年11月在昆明召开的鱼雷推进剂会议上,使用部门提出先用国内已生产的硝酸异丙酯来研制新一代热动力鱼雷,等黎明化工研究院的796燃料工业化研究成功后,再用796燃料研制新的热动力鱼雷。理由是,他们认为新的热动力鱼雷难度太大,黎明化工研究院在两三年内很难提供大批量796燃料,担心会延误新型热动力鱼雷的交货期。

本可以慢慢啃796燃料这块骨头的李俊贤心里有些不安,796燃料在航程、航速上要比硝酸异丙酯有明显提高,一旦硝酸异丙酯用于鱼雷,那就意味着中国鱼雷要比世界先进鱼雷落后一代。于是他大胆提出,“要搞就搞世界一流的!要相信科学更要相信我们的实力,延误工期我负责!”

决策者被李俊贤的担当和执著打动,决定放手一试。经过李俊贤及团队紧张、投入的奋战,项目终于获得成功。1976年4月开始车间建设,1977年6月30日就生产出了合格产品,提前向使用部门供应了所需的批量产品。从此,796燃料应用于中国多种型号热动力鱼雷,增强了中国海军保卫祖国海疆的实力。

细致亲和甘为人梯

在黎明化工研究院近30年的200多项聚氨酯课题中,有78项课题通过鉴定,26项获奖,然而这200多项课题的完成人中,全都找不到李俊贤的名字。黎明化工研究院科技部副主任时国珍说,“李院士是国内聚氨酯材料的奠基人物之一,但他总强调成果是大家的,年轻人更需要得到肯定,坚持要我们把他的名字划掉。”

李俊贤如此爱护年轻人,但作为李俊贤的学生却并不轻松。李俊贤现在的研究生、河南科技大学的杜颖异笑着说,“压力很大!早就听师兄师姐们说,如果你想学点真本领,你就报李院士的研究生!跟李院士汇报课题、试验,不能用模棱两可的说辞。比如,不能说大幅提高,一定要有确切的数字。”杜颖异几乎每周都能得到“院士导师”的亲自指导,指导时对所有的技术细节,李俊贤都不会放过。“一次做高压试验,李院士怕我有危险,一直在实验室陪了我两个多小时,他才放心离开。”虽然在学术上严格,但李俊贤从不轻易否定学生的想法,尊重年轻人的创新,每次学生告别他都要送到大门口。

现任黎明化工研究院总工程师的王新德也是李俊贤的学生,直到现在王新德仍念念不忘与李俊贤打的第一次交道。“我大学刚毕业的时候还只是实习生,参加班组的技术讨论,李院士给每个人发言的机会,我想实习生就不用说了吧,可李院士坚持要听听我的想法。在李院士那里每个人都会得到应有的尊重,这对年轻人来说非常珍贵!”王新德说。作为同济大学毕业的高材生,王新德也曾有过困惑,“火箭推进剂的爆发能量是靠我们一点点试验、摸索、感知,风险性极大,而因为与国防有关,又要求我们甘于寂寞。我曾打过退堂鼓,但李院士给我讲他当年在青海艰苦条件下如何坚持的故事,鼓励我继续留在岗位上,不辜负国家赋予的使命。为了让我安心,李院士还热心帮我解决了许多生活上的困难……”和记者说起这些往事,王新德一度哽咽。

听了很多李俊贤的感人事迹,记者问李俊贤,把一生奉献给国防事业有何感想?李俊贤说,“我一个专科生,能得到国家的信任和支持,为国家做点事情,还当上了工程院院士,已经非常满足了!”

如今,83岁的李俊贤还坚持每天上班,年轻人在图书馆还经常会碰见他,可以当面向他讨教。女儿心疼他,劝他好好享受生活,可在老人心中工作就是一种寄托、一种信仰。“总会有新技术、新东西出来,我想了解!”李俊贤说。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