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记者调查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1年3月2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农村新景入画来
——来自山西蒲县农村实施“五个全覆盖”民生工程的调查
本报记者 刘存瑞 通讯员 辛耀恒 陈良芳
“村通水泥(油)路全覆盖”工程实施后,一条条新修的水泥路,成为当地农民的致富路。图为蒲县古县垣柏油路。 辛耀恒摄
图为蒲县小学生在加固翻新后的教室里上课。 本报记者 刘存瑞摄
图为当地群众在蒲县薛关村卫生室进行体检。 辛耀恒摄

一条条新修的公路像迎风的飘带从山野田园逶迤而来,一座座新修的校舍如雨后春笋般耸立在乡村农庄,一股股喷涌的自来水似甘泉雨露滋润着农民的心田……阳春3月,记者走进山西省蒲县,在农村这片土地上,看到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农村新画卷——

通行“无障碍”

驱车行驶在山西蒲县古午线,平坦的公路上不时驶过“招手就停”的乡村中巴,这是一条从山岭中开出的长3.5公里的乡间水泥路。居住在路边的山中乡山中村村民石小喜指着脚下的水泥路告诉记者说:“在这条路没有修通以前,是一条窄窄的土路,坑坑洼洼、高低不平,土特产也运不出去。现在路修好了,我们去年种植的烟叶、核桃、玉米、葵花籽都能赶时运出去,一年能挣4万多元。真是路修好了,人致富了,心也顺了。”

蒲县地处吕梁山脚下,属黄土高原残垣沟壑区。有8万农民,分布在9个乡镇的99个行政村、530个自然村,绝大部分乡村是典型的窝铺山庄,县境内的农村公路大多是等外公路,不仅难于行走,有的乡村道路狭窄,车辆无法通行。自从“村通水泥(油)路全覆盖”工程实施后,蒲县县委、县政府坚持把农村公路建设作为改善民生,促进发展的根本性战略举措来抓,通过精心规划,展开了一场农村公路建设高潮,从2009年初至2010年底,累计投入资金3.4亿元,修建完成通村水泥(油)路57条,连通了所有的建制村,使农村水泥(油)路通车里程达到395.2公里。

蒲县县委书记乔建军说,道路通,百业兴。这一条条新修成的水泥路,就是一条条致富路,不仅给山村百姓带来了新信息和新观念,而且还加快了农民群众奔小康的步伐。记者深切地感受到,平坦的水泥路迎来的必将是农民群众红红火火的幸福光景,也将成为新农村建设中亮丽的景象。

校舍“换新颜”

走进蒲县黑龙关镇肖家沟学校,眼前一座崭新的三层教学楼。白色外墙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宽敞的操场上,体育设施齐全,教学楼里不时传来琅琅读书声。“教学楼、办公楼加固翻新了,防震避雷设施也安装上了,学校面貌焕然一新,我们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来学校等着接孩子的家长们高兴地说。孩子们告诉记者:“让我们最高兴的是教室里通了暖气,冬天不用再生火炉取暖了,可以暖暖和和地在教室读书学习了!”

记者了解到,由于过去当地重发展,轻建设,蒲县的农村中小学校舍多数设施不达标,孩子们长期没有安全的读书场所。“农村中小学校舍安全改造全覆盖”工程实施后,蒲县县委、县政府按照“最好的房子是学校,最美的地方是校园”的校舍建设目标进行校舍改造。在工程实施中县级领导包乡镇、乡镇领导包项目、教科部门班子包学校、相关单位紧密配合的联动责任机制,确保工程保质保量如期完成。两年中用于校舍安全改造的资金达1.2亿元,新建修缮学校33所,总面积达66000平方米,将学校建设成了蒲县最安全、让家长最放心的地方。

蒲县县长闫建国认为,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未来的希望,安全接受教育是孩子们的基本需求。校舍安全改造工程为孩子撑起安全的天空,像春雨滋润了广袤的大地,像温暖的阳光照亮了家长的心头。一座座安全坚固的新校舍必将使农村教育翻开均衡持续发展的崭新一页。

织牢“医疗网”

步入蒲县太林乡河底村卫生室的大门,阵阵和谐之风扑面而来。服务台的医护人员正忙着为就诊的病人提供咨询服务。“从前哪里不舒服,只能硬撑着,村里没看病的地方。”因感冒输液的村民田书旺告诉记者,“现在好了,我们有了农村合作医疗,不但看病可以报销,而且村里有了卫生室,药价又不贵,看病方便多了,真是赶上了好时候。”

在实施“村级卫生室全覆盖”工程中,蒲县为了把这项造福千家万户的事情做好,实行了“三个到位”工程:一是资金到位,为全县99个村级卫生室配备了124.5万元的医疗设备和办公设备;二是人员到位,共选拔了乡村医生113人,通过执业注册108人、助理医师5人;三是管理到位,实现四室分离、“五化”管理,健全了以县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使农村就医条件和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村级医疗卫生和预防保健服务硬件建设得到强化。在去年,仅蒲城镇枣林村卫生室,接诊本村村民就达到300人次。

记者认为,医疗卫生事业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安康,也关系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看病难,一直是多年来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短板”。“村级卫生室全覆盖”工程,使农村医疗网越织越密,为广大农民筑起了生命的防护堤,撑起了健康的保护伞,让农民走出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困境,是一项“得民心、顺民意”的德政工程。

用上“放心水”

时下,虽是北方农村春耕春播季节,但在蒲县薛关镇乔子滩许万金的蔬菜大棚里,记者看到了一畦畦挂着水珠的新鲜蔬菜,许万金数着当天卖黄瓜、豆角和茄子的厚厚一叠钞票,高兴得合不拢嘴:“我家的大棚菜地,一亩能收入一万块钱,这都要感谢党和政府帮我们村建设了提水工程,才能让我在这冬春之际有新鲜菜卖。”许万金告诉记者,村里以前用水难,自从去年建设了提水工程,不但解决了全村500多口人的吃水问题,还可以用水浇田滋地,很多农户家还安装了卫浴。

蒲县自然条件恶劣,“十年九旱,靠天吃饭”。然而,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全覆盖”工程后,蒲县本着满足群众“生活用水到锅头,生产用水到地头”的愿望,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采取“提水、引水、蓄水”等多种形式,全力组织实施了多种形式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共投资826万元建成饮水安全工程177处,解决了22195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实现了农村安全饮水全覆盖。

广电“村村通”

“《田园风》现在开始广播,今天我们请到了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金青梅同志,给大家讲双孢菇种植技术……”3月12日下午5时10分,在蒲县古县乡好义村的大喇叭里传来了县广播电台清脆悦耳的声音。村民付建生一边听广播一边不时在小本上记着,他告诉记者:“有了这个广播就等于我们家有了现成的‘技术员’。今年搞双孢菇种植,如何育苗、保温、除虫,每天广播里讲得清清楚楚,我现在种的孢菇长势可好了。”

多年来,蒲县由于许多山村窝铺不通广播电视,信息闭塞,严重制约了“三农”工作的开展。从2009年开始,蒲县实施“村通广播电视全覆盖”工程,让99个行政村和500多个自然村开通了有线电视,对偏远山村实施了2200套无线覆盖,有18个行政村60个自然村全部开通了直播卫星接收设施,使广大农民能收看到40套电视节目,收听到4套广播节目。为及时传播党和政府声音,搭建农民致富桥梁,蒲县广播电台开办了《政风行风720》、《田园小百科》、《田园风》等一批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栏目,每天从清晨6时10分到晚上9时,分两个时段播出,深受群众喜爱。

蒲县广电局局长申长明说,农民致富,不仅需要畅通的公路,还需要畅通的信息路。广播电视是现代化的主流传媒,一道道电波飞越千山万水,一套套节目进入千家万户,为农民打开了一扇与外界联系的窗口,带来了致富的信息,点亮了山村的智慧之光。

农村新景入画来。山西省实施农村“五个全覆盖”重大民生工程,为广大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实惠,当地老百姓说,我们的日子步步高节节甜。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