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纵横链接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1年3月1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办了农家乐 家底厚实了
本报记者 李治国

打工有一份“薪金”,把自家房屋租赁给旅游公司开农家旅馆有一份“租金”,土地流转后收入一份“流转金”,加入了“农保”、“镇保”有一份“保障金”,外加经营“农家乐”又多一份“现金”收入。记者日前来到上海市郊金山区廊下镇中华村村民蒋红珍的“农家乐”饭庄,和她一起细数收入家底,蒋红珍连连说:“都是国家的富民政策让我成了‘五金’农民。”

蒋红珍忙得团团转,饭店虽然不大,却也有4个独立包间,大餐厅里放着6张圆桌,人多的时候还在走廊上加座,可容纳100多人。蒋红珍告诉记者,去年6月起,她在自家农舍里开出“外婆家饭店”,不仅“农家乐”生意红火,附近企业的员工和村民邻居也常常跑来尝鲜。据保守估计,蒋红珍开饭店的收入一年至少有十几万元。今年51岁的她,从小就是拿锄头种地的农民,而今,她和家人已经从单纯依靠种地吃饭的情况中解脱出来,逐渐走上了富裕之路。

在中华村,类似蒋红珍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比如,陈美华也是中华村的一名普通农民,这几年村里发展乡村旅游,她把家里闲置的8间房出租给了锦江集团开农家乐,全家4亩承包地流转给农业合作社。此外,家中还有不少“薪金”收入:她应聘做了“农家乐”的服务员,负责农家乐的客房保洁,每月有1300元左右的收入;女儿在花卉公司上班月工资1200元左右,丈夫是村便民服务中心理发员,每月收入也有1200多元。她给记者算了算,一年全家收入有6万多元,这还不包括平日里向游客卖些自家屋前院后种的新鲜蔬菜的收入呢。

在上海郊区,类似蒋红珍这样的“五金”农户正在不断增多。据上海市农委提供的最新消息,去年上海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超过1.3万元,同比增长11%以上。而整个“十一五”期间,是上海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新农村建设大力推进的5年,也是农民收入增长最快的5年。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