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科技进步和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动力。我国明确提出将在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指出,要深入地推进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全面建设。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以信息技术引领的新一轮产业革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与以往的技术革命有所不同,其原动力不是来自认识上或原理性的重大突破,而更多来源于应用的需求,特别是应用模式与技术的融合创新需求,如云计算、物联网等。可以这样说,二十一世纪前十年的创新模式突出地表现为应用的创新。
“十一五”期间,我国信息产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信息化建设的能力显著增强。随着“十五”计划的全面完成以及“十一五”规划的深入开展,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已经位居世界前列,信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在“十一五”期间提高了2.2个百分点。此外,在信息化推进等方面也取得重大进展。2010年我国的信息产业产值完成7.8万亿元。国家关于加强宏观调控、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举措明显促进了信息产业的发展。
“十一五”期间,我国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节能减排、抵御大的自然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等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应该看到,距离创新型国家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特别是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方面,依然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一个国家的信息技术发展水平并不取决于单一技术的水平,即使我们在高性能计算机的研制方面全球第一,但就信息技术的综合发展水平而言,我们还落后于亚洲的一些国家。在今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神州数码集团董事局主席郭为就建议,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要紧密联系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避免纯科技的创新竞赛,将重点逐步转移到应用创新上,以应用促发展。
目前,我国各类重点科技计划,其侧重点主要还是在推动高端技术领域的突破与创新上。为避免纯科技的创新竞赛,我们需要提升科技成果的产业化率,着力推进国家创新资源(科研机构和研发资金)与市场、企业对接。“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到2015年将科研投入占GDP的比重提升到2.2%,而比增加研发投入更重要的是规划纲要中强调了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
目前,我国创新体系中,产学研结合不紧密、科研与市场“两层皮”的问题仍然存在。产学研各方由于运行机制、考核标准不同,在目标上完全一致很难。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体制机制创新,需要建立合作各方紧密联系的利益共同体。应鼓励企业和大学、科研院所通过共建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新技术经济实体等,建立起企业与大学、研究院所互动开发的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