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1年3月1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建议
通过立法加强人工影响天气
本报记者 韩 霁

“我国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中还有不少科学技术问题亟待解决,同时还需要依法发展、科学发展、持续发展。”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说。

我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规模覆盖三分之一国土面积,年均增加降水量约500亿吨,防雹保护面积达40余万平方公里,在防灾减灾、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大型活动保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郑国光委员说,《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虽然强调了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以地方政府领导和管理为主,但随着各地人工影响天气需求的快速增加和业务规模的发展壮大,在如何统筹各地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协调区域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等方面,亟待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此外,各级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组织管理体制还不健全,运行管理效能需进一步提高。

郑国光委员建议,相关部门要研究制定进一步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法律、政策及财政保障措施。

一要进一步健全人工影响天气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建议在法制部门组织起草相关自然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法规时,明确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的有关规定,由国家进行统筹开发利用,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的权责;将人工影响天气法列入立法计划,明确各级政府人工影响天气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

二要进一步健全各级人工影响天气组织管理体制机制。建议完善国家级人工影响天气协调会议的运行管理,强化其组织领导和协调指挥职能,加强地方政府人工影响天气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建设。

三要进一步健全人工影响天气投入保障机制。建议国家和地方有关部门共同研究制定人工影响天气工程项目、运行维持费等投入保障的管理办法和细则,加快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发展规划的落实和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中人工增雨防雹工程建设,加大中央财政对人工影响天气专项支持力度和支持范围。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