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两会特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1年3月1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建设全方位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
——访全国人大代表、山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胡苏平
本报记者 刘存瑞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记者就此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山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胡苏平。

记者:您如何认识山西作为文化资源大省在全国的文化地位?

胡苏平:根据全国第六次文物普查,山西现存不可移动文物55000多处。近年来,山西下大力气改善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山西是文化资源大省,但还不是文化强省。由于特殊的产业结构,文化产业还没有成为影响、带动、辐射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引擎,山西文化产业发展的空间很大。

记者:“十一五”期间山西在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

胡苏平:“十一五”期间,山西的文化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一是文化体制改革大大解放了文化生产力,全省初步形成了以股份制企业为主体、国有企业为骨干、民营企业为依托的文化产业格局。

二是文化产业发展快速增长。“十一五”期间,全省的文化产业总量快速增长。三是文化发展成果层出不穷。

记者:“十二五”期间,山西在文化建设方面有什么新打算?

胡苏平:按照规划,到“十二五”末,山西文化产业增加值将达到1027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6%。文化产业将真正成为山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我们将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大集团组建向纵深发展。同时,山西抓紧培育大型骨干企业和优势品牌,积极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产业,形成省市县“三级联动、百花竞放”的全方位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大力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推进高新技术在文化产业领域的应用和推广。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