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两会特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1年3月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建设生态文明 实现绿色发展
本报记者 董 磊 黄 鑫 刘 畅

围绕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针对如何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代表委员们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保护好“地球之肾”

全国政协委员吴鸿

加强湿地资源保护,改善生态状况,维护湿地生态平衡,促进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对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如今朋友们到杭州旅游,我都会带他们到西溪湿地走一走,也希望全国的湿地都能像杭州的西溪湿地那么美甚至更好。全社会对湿地保护的认识仍需进一步提高,保护湿地的任务仍然十分繁重。”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省林业厅副厅长吴鸿如是说。

谈到湿地的重要性,吴鸿委员说:湿地是“地球之肾”,其强大的降解污染和净化水质功能,对于保障人们用上干净的水,维持多种生物的水环境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湿地还是降低自然灾害风险的“缓冲器”,具有调洪蓄水、抵御风暴、预防侵蚀、抗御干旱、调节气候等重要功能,对于构建防灾减灾体系、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等发挥着十分独特的作用。

吴鸿委员说,“十一五”期间,我国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大力加强湿地生态系统和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和建设,有效发挥了两大生态系统的多种功能,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湿地保护与管理工作取得了许多新突破。“十一五”期间,全国每年新增湿地保护面积30多万公顷,恢复湿地1万多公顷,自然湿地保护率从“十五”时期末的45%增加到“十一五”时期末的50.3%,平均每年增加1个多百分点。

吴鸿委员同时指出,由于我国人口密集,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对湿地资源的利用需求也大大增加,由此造成对湿地资源人为干扰增加。他建议,完善湿地资源保护管理的有关政策和法制体系,大力加强湿地自然保护区与湿地公园的建设,建立湿地资源与环境综合监测体系,加强湿地的科学研究。

打造和谐自然景区

全国人大代表程迎峰

建设好生态文明,从实际工作来看,总结成一个词就是和谐,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谈到黄山自然风景区的环保理念和生态文明,全国人大代表、安徽黄山市委副书记程迎峰给记者举了这样一个例子:黄山旅游集团公司下属有两家企业,迅洁洗涤中心和采购配送中心。迅洁洗涤中心在景区外围的山岔村,山上各家酒店的待洗物品每天由挑夫挑运下山,在迅洁洗涤中心洗净烘干熨烫折叠后再挑运上山。采购配送中心则设在离景区70公里外的市府所在地,主要职责是在屯溪的市场上采购山上酒店每天所需的新鲜蔬菜和副食品,经净菜加工后,运输配送到各家酒店,还有一座污水电脑自动处理站。

“正是这两家企业使黄山上的生态得到了很好保护,净菜上山、垃圾下山、大宗物品运出山外洗涤,这些措施的实行,减少了景区内水的使用量,减少了污水的排放,减少了洗涤剂对黄山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减少了垃圾生产量。”程迎峰代表说。

从“靠山吃山”到“爱山养山”,观念的转变为区域和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正是在这样的理念下,“十一五”期间,黄山风景区资源环境保护建设项目总投资达1.87亿元,黄山风景区首先组织实施了全山环境综合整治和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基本实现了景区可绿化地无裸露的目标。

程迎峰代表介绍说,黄山市早在2006年就制定了《黄山风景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这一规划分为近期、中期和远期三个时间段,保护范围覆盖整个黄山风景名胜区,并兼顾周边区域,分别对黄山风景区生态功能区、游客容量、生态质量调控系统建设、景观(美学)保护与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质量控制等方面作出了详细规划,列出了重点保护区域和重点保护建设项目。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