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气象经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1年3月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气象事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为做好各次天气过程的气象分析,中央气象台的工作人员正在紧张地忙碌着。 (资料图片)

核心提示 过去5年,我国气象事业发展实现了历史性飞跃,气象整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十二五”时期,全球气候变化将使国际社会普遍更加重视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蕴涵了大量的气象服务需求,这些为气象事业更大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过去五年 实力提升前所未有

“气象事业发展经历了不平凡的五年。”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说,“气象工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保障人民安全福祉做出了突出贡献,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任务。”

5年来,重大活动和突发公共事件气象保障水平得到大幅提高。圆满完成了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新中国成立60周年首都庆典、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和亚残运会等重大社会活动的气象保障任务。圆满完成了三峡工程、南水北调、青藏铁路、载人航天等重大工程以及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青海玉树强烈地震、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突发公共事件抢险救灾和恢复重建的气象保障。气象服务积极主动,预报预警及时有效,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委政府及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气象预报服务的满意度稳步提高,公众满意度达83.5%,气象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0%以上。

2006年“桑美”超强台风、2007年淮河流域特大暴雨洪涝、2008年南方低温雨雪冰冻、2009年冬麦区特大干旱和初冬北方大范围暴雪、2010年西南地区特大干旱等重大气象灾害频繁“造访”,由于应对有效,全国因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死亡数及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呈明显下降趋势。农村防灾减灾、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气象服务水平明显提升,为我国粮食连续增产做出了突出贡献。

气候变化问题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气象在应对气候变化总体格局中的地位显著提升,科技基础性支撑作用日益突出。中国气象局发起并组织成立了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积极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国际谈判,初步建成了中国气候观测系统和新一代气候系统模式,开展了气候变化对八个区域以及粮食安全、水资源安全、生态安全和重大工程等方面的影响评估,为国家制定应对气候变化政策和战略提供了一系列重要科学依据。

气象现代化建设取得前所未有成就。公共气象服务业务现代化、队伍专业化、机构实体化和管理规范化水平得到大幅提升,气象服务领域得到拓展,服务手段不断完善。目前,手机气象短信用户达1.2亿;中国气象频道、新媒体气象服务为百姓生活提供了便捷的服务;由于气象预报预测系统建设得到进一步强化,预报预测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不断提高——全国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达到85%以上,24小时暴雨预报准确率比2006年提高2%,台风路径预报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极端气候事件监测诊断业务系统建成,气候业务系统日益完善,北京气候中心成为世界气象组织首批认可的区域气候中心之一;成功发射4颗气象卫星,自动气象站覆盖全国85%以上乡镇,观测技术装备保障能力有了较大提升,

“十一五”期间,国家和地方在气象方面的投入年均增长15%左右,气象投入产出比达1:50,气象现代化建设的规模和速度前所未有,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

未来五年 气象事业大有可为

“‘十二五’时期是推进气象事业科学发展、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时期,气象事业发展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气象事业大有可为。”郑国光作出这样的判断。

郑国光还分析了气象在“十二五”期间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站在国际的视角,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日趋增多,气象灾害对经济社会造成的损失将不断增加,对人民安全福祉造成严重威胁。国际社会普遍更加重视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更加重视多灾种早期预警和综合减灾,加强国际合作,这将为气象事业的快速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加之,国际社会围绕全球气候变化等问题的博弈更加激烈,提升气象工作的基础性科技支撑作用,赢得更多的话语权,维护国家利益和权益,将对气象事业的全面发展提出新的要求。

从国内来讲,在以推进城镇化建设、加强节能增效等为主要内容的经济结构调整中,在以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传统产业技术改造等为主要内容的产业结构调整中,在以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为主要内容的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中,在以大规模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文明建设中,都蕴涵了大量的气象服务需求,为气象事业更大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面对这样的发展形势,气象系统坚持“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发展理念,大力推进气象科技创新,着力构建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整体实力雄厚、初具世界先进水平的气象现代化体系,为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保障民生和国家安全提供一流的气象服务。

“十二五”时期的总体目标已明确:到2015年,基本建立满足国家需求、结构完善、布局合理、功能齐备的公共气象服务系统、气象预报预测系统、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建成较完善的气象科技创新体系,显著提升气象现代化水平,进一步优化气象法制、文化、科学管理等发展环境,为实现国务院确定的2020年奋斗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十二五”期间,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明显增强。政府领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进一步完善,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逐步降低。

应对气候变化和开发利用气候资源能力不断增强。为国家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内政外交和应对资源环境压力提供有力气象科技支撑。

公共气象服务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升。气象服务领域不断拓展、服务手段不断创新、服务产品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气象信息发布渠道不断完善,农村公共气象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气象服务城乡均等化。

气象预报预测水平进一步提高。无缝隙预报预测业务体系进一步健全,数值预报能力及预报预测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明显提高,预报时效进一步延长。

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更加完善,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支撑能力明显增强,部分关键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进一步强化。进一步将气象服务工作融入政府、融入社会,将气象灾害防御纳入对地方政府的绩效考核,气象依法行政能力明显提升。

据了解,气象“十二五”规划中将突出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气象为农服务、城市气象服务、流域和水文气象服务、面向现代产业的气象服务,以及人工影响天气等方面的工作,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气象保障水平。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