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1年3月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放不下的执念
——中国工程院追思朱光亚院士
文/新华社记者 王 茜

1日的中国工程院会议室简洁、庄严、肃穆,高高悬挂的“沉痛悼念朱光亚同志”几个大字重重地撞击着人们的心灵。朱光亚走了,带着他为中国的核事业奉献一生的执著信念走了。

追思会上,90高龄的师昌绪院士来了,曾与朱光亚共同筹建中国工程院的战友来了,同事以及他的学生都来了……

偌大的会议室,满溢着人们无法承载的悲痛。

他放不下的事业——

2月26日10时30分,我国核科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朱光亚在北京逝世。

一世终一事。这位87岁的“两弹一星”元勋,始终放不下那些大大小小的目标,他放不下那些尚未完成的研究项目,更放不下他终其一生的核事业。与朱光亚交往很多的师昌绪院士说:“光亚同志病了以后,仍一直关心我们国家科技的发展,光亚的去世是中国科学界乃至我们国家的一大损失。”

朱光亚从22岁赴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原子物理专业开始,他的一生都紧紧地与中国核事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朱光亚是中国原子弹、氢弹科技攻关组织领导者之一。曾参与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的试验和研制,后又相继组织实施了核电站筹建、核燃料的生产以及放射性同位素应用等项目的研究开发计划,并参与了“863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及中国工程院的筹建工作。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授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04年,为表彰朱光亚对我国科技事业特别是原子能科技事业发展作出的杰出贡献,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将我国国家天文台发现的一颗小行星正式命名为“朱光亚星”。

战友们放不下他的踏实与律己——

“沉静、睿智、踏实、律己。”曾与朱光亚一同打拼过的战友们提起他不约而同地做出这样的评价。

在中国工程院筹备成立时期,朱高峰院士也是当时筹备组的成员之一,中国工程院成立后,朱光亚众望所归当选第一任中国工程院院长,朱高峰任常务副院长。谈起这位老战友、老领导,朱高峰院士说:“朱光亚同志言语不多,非常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非常尊重别人的意见。有什么意见都可以放在桌面上,不能取得一致意见,从不轻易做决定。”

说到朱光亚的律己,葛能全认为,可以用两个字来说明,就是“极端”。葛能全是中国工程院第一任领导班子的成员之一,当时任秘书长。他说:“光亚同志的律己,好多人不理解。自己平时经常坐公交车,吃盒饭。他很少和你讲大道理,就以他的行动来影响你,所以那时候机关里的同志很少,但干起活儿来,很有劲头。”

“与现在社会的浮躁相比,朱光亚的踏实、律己都是不应该被人们淡忘的。”师昌绪认为。

“记得清华大学当年要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出一本传记,作为建校重点图书送给校友。朱光亚同志只写了一篇不到6000字的原子弹综述,很少有地方提及自己。”这事让葛能全记忆犹新。

同事们放不下他的关爱——

一代大师溘然长逝,但他的音容宛居眼前。朱光亚以他的言行激励、关爱着一代代的科技工作者。

“朱光亚老院长病了后,我去看过他两次,第一次他还认识我,但是因为插着管子不能说话,只能双手合十表示感谢。第二次是他逝世当天上午,我10点14分到医院,虽然还有呼吸,但心跳已经很微弱了。10点30分医院正式宣布他走了。我和他的家属一起看着他走完了他光辉的一生。”忆起朱光亚逝世当天的情景,徐匡迪院士沉痛不已。

往事历历在目。“1996年,我因为椎间盘撕裂,住在医院里,不能参加院士工作会议,朱光亚老院长当时通过市委告诉我,要到医院看我,给我直接发院士证书。当时我躺在牵引床上‘五花大绑’,他进来以后非常关切地摸摸我的手,把院士证书交到我的手里。”徐匡迪院士说,“作为这么有名的一位科学家、领导,对后辈这么爱护,我终身难忘。”

“1996年,朱光亚获得了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的100万元港币奖励,他马上就捐给了中国工程科技奖奖励基金。我劝他给自己留50万,因为那时他家里的条件并不宽裕,但他坚持不留,全部捐出,并叮嘱我不要声张,不要宣传。”葛能全回忆说,“所以就连中国工程院内部都很少有人知道。”

……

时值正午,追思会上的友人们依然很难放下他们心中的朱光亚,他的一言一行、点点滴滴将永远激励着正在科研路上执著前进的工作者,成为人们心中永远的灯塔。

文/新华社记者 王 茜

(新华社北京3月1日电)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