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1年2月2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辩证看待节后“用工荒”

春节刚过,不仅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出现“用工荒”,中西部一些省份也开始出现“招工难”。据报道,原来一些劳务输出大省的企业,春节一过纷纷打出“留工”口号,以“方便子女入学”“就近照顾老人”等优厚条件,力求留住农民工在当地就业。

沿海地区节后“用工荒”现象已经存在了很多年,但现在情况又有了新的变化。一是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已经从节后短暂的“用工荒”转向长年的“招工难”;二是随着产业转移的加快,中西部地区一些省份从原来的鼓励劳务输出转向“留工”,农民工“回流”中西部地区,进一步加剧了沿海地区的“用工荒”。

应该看到,当前的“用工荒”缺口主要集中在加工制造业以及餐饮、住宿、零售等传统服务业,是劳动力结构性短缺。这种劳动力结构性短缺,既有农民工福利待遇较低的原因,也有部分农民工无法适应产业升级后企业用工需求的原因;既有农业效益提升,部分农民工“回流”务农的原因,也有新生代农民工对就业要求大大提高的原因。

“用工荒”必然会导致劳动力成本上升。尤其是沿海发达地区的一些加工贸易型企业,受用工成本上涨、海外市场低迷的双重影响,如果不及时转型升级,将面临较大的经营困难。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用工荒”对改善用工环境、缩小收入分配差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着积极的倒逼作用。

辩证地看,“用工荒”有利于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实现转型升级,提升发展质量。劳动力成本上升,逼着企业通过科技创新来提升核心竞争力。近年来,沿海地区的加工贸易型企业纷纷加快转型升级步伐,从加工贸易转向自主创新,从代工生产转向创立品牌,从大量消耗资源能源规模扩张转向精细管理寻求高附加值。企业的盈利模式变了,地方的经济发展质量也就逐渐提高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用工荒”对沿海地区企业既有压力,也有促进转型升级的作用。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地区更加重视经济发展质量。为了转变发展观念,上海市取消了对各区县的GDP考核,增加了反映经济结构、质量和民生的指标。近年来上海市经济增速回落到个位数,但反映经济结构、质量和民生的指标持续向好,有力地说明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

辩证地看,由于劳动力成本上升,使得沿海地区产业转移进程大大加快,中西部地区土地等资源要素相对充足,众多质量较高的项目在产业转移过程中落户,提升了中西部地区的竞争力。近年来,中西部地区很多省份经济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不断增强,这其中产业转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更为重要的是,这一轮产业转移,不是把沿海地区淘汰的落后产能搬迁到中西部地区,而是企业把新增投资项目向中西部地区倾斜。一些中西部地区承接的产业转移项目,装备水平、技术要求甚至高于企业原先在沿海地区的项目,产业在转移的过程中实现了提升。这无疑是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的重大机遇。

辩证地看,为解决“用工荒”,企业会改善用工环境,提高农民工的薪资待遇。现在的新生代农民工,看中的不完全是工资,还考虑能不能学到技术、有没有上升空间、工作环境是否环保等因素,企业必须善待员工、尊重员工。而一些大企业将部分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又使部分农民工在自己家门口就能找到合适的工作,这不仅有利于解决东部一些城市流动人口过多、城市管理压力过大的问题,也有助于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过分集中等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从长远来看,让农民工就近打工、就近进城,更有利于实现社会和谐。

在经济转型阶段,随着新生代农民工成长带来的劳动力结构变化,“用工荒”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将长期存在。我们必须辩证看待“用工荒”现象,一方面改善用工环境,善待农民工、尊重农民工,解决农民工进城面临的一系列现实困难,另一方面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同时抓住产业转移的机遇,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同时,有关部门也要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以适应企业转型升级后的用工需求。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