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旅游经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1年2月2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茶壶盛装前门风情
文/本报记者 陈莹莹
陈斌正在向记者展示最受国外游客欢迎的“风筝”茶具。 本报记者 陈莹莹摄

“飞雪城关,卧读红楼醉书轩;南鹞北鸢,启窗寻不见;似在眼前,又不在天边;忽发现,比翼双燕,贪恋清茶盏。”

陈斌拿出一套名为“前门映像——风筝”的精美茶具,一字一顿地念出简介,作为北京前门文化有限公司的总经理,他本人就是词作者。

这些茶具背后的故事不少。以“风筝”为例,老北京茶壶是壶具的原型,壶身绘制了从曹雪芹《南鹞北鸢考工志》中复原的比翼燕,配套的四只茶杯上,一双双比翼燕四目相对、低声细语。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曹氏风筝的传承人费保龄老先生亲手画了燕子的原图。

在原来的画作中,风筝一共有69种颜色,很多颜色无法在陶瓷上呈现,设计师就将颜色压缩成27种,由玉米和矿物质制成的花纸在1300多摄氏度的高温下直接烧到陶瓷上。竹质的壶柄和古朴的包装也为这套“风筝”壶具增色不少。

和“风筝”一样,一套“开门见喜”茶具邀请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剪纸传承人张秀兰大妈设计。这套作品为游客介绍了北京的“门”文化:北京多门,生活的追求无外吉祥喜庆,开门见喜,以前门的“门”为原点,壶身就是一扇打开的大门,“喜”字剪纸居中,由荷叶组成了和和美美,莲藕寓意多子多福,鸳鸯代表恩恩爱爱,牡丹代表富贵有余。

这套茶具组获得2009年中国旅游商品大赛银奖,在2009年“北京礼物”创意产品征集大奖赛,第七届北京旅游商品设计大赛中获银奖,并且获得了“北京礼物”称号。

茶具的出炉费尽周折。陈斌告诉记者,在茶具的设计中,有一套名为“京韵前门”设计把茶壶盖和把手设计成了“门”的形状,象征前门大街;而一组“字在北京”的茶具则将把手设计成了斜向上的一条直线,使用者手里握着“一字把”的时候,大拇指刚好可以按着壶盖,非常方便舒服。方形和一字型的壶把几经调试,依然很难用传统的陶瓷烧制技术来实现。

设计团队几经寻访,终于找到了一种新型陶瓷材料,采用了不同的烧制方法,容易保持陶瓷的原始形状。他们委托潮州的一家工厂进行生产加工,设计这批茶壶只用了3个月,但试制的过程却长达7个月。为了烧制成功,这家工厂不计成本,进行了技术革新。

新创意和新材料的结合诞生了首批5000套茶壶具。曾经的不计成本给这家接单的潮州工厂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一家法国企业看中了这套陶瓷的生产工艺,直接下了订单,让工厂的技改投入一下子收回。

茶具的销售状况也令人喜出望外。前门文化有限公司在一家珠宝专卖店展示了一套茶具,立马有游客要求店老板带着找上门,一下子买了8套。目前,这些茶具都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每一把壶的包装里,都奉上了最详尽的解说:

“用一字作为壶把手,结合圆润的壶身,寓意把握乾坤。”

“壶身上变形后的‘门’字纵横交错,错落有致,亦是北京都城建筑风格与规划的一种诠释。”

“城楼壶身的造型古朴,附以飞檐壶盖的优美轻扬,古韵今风,茶中也有历史的浓香。”

每一把壶都盛装着北京的历史沉淀,每一把壶都诉说着浓浓的前门风情,陈斌和他的团队,借由一把把精美的壶具,让游客带走了最美的前门映像。

文/本报记者 陈莹莹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