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1年2月2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以心唤心 以情动情
——记浙江杭州市下城区朝晖街道“新市民宣讲团”

本报记者 黄 平 实习生 陈逸宁 张伟伟

近年来,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以建设“创新学习型城区”为目标,通过“理论进基层、宣讲面对面”等载体,先后组建了各类群众理论宣讲团深入社区、庭院、楼道,推动了党的创新理论在基层落地生根,促进了社区和谐。其中,“新市民宣讲团”以更为活跃的身影和更为显著的效果成为群众理论宣讲团中的佼佼者。

2008年4月,在杭州市第一个流动党员党组织——江苏省灌南县李集乡驻杭流动党员党支部的基础上,下城区朝晖街道成立了“新市民宣讲团”。截至目前,宣讲团已进行面对面的各类宣讲活动500多场次,培训场地300多场次,通过宣讲团受到教育的新市民达6万多人次,得到新老杭州人的一致好评。

“像我们这样的外来务工者,想要在杭州站稳脚跟,融入杭州是第一步……”

“从外地来到杭州,克服自卑心理是第一关。还要注意团结互助,要讲文明礼貌……”

台上讲课的,就是宣讲团副团长邵中国。2000年,曾在江苏省灌南县李集乡安圩村当过11年村党支部书记的邵中国来到杭州打工,他所从事的第一份工作是保洁。如今,他以“融入杭州城,做好新市民”为主题,以自己的经历为主体,为外来创业务工人员传授融入杭州的经验。

“从宣讲团的课程里学到的知识让我受用不尽。”坐在台下听得聚精会神的环卫工人周在林,顾不上脱下工作服就赶来听讲。

周在林主要负责学院路一段的路面和人行道的保洁工作。“环卫工人清晨的时候工作比较危险,天刚蒙蒙亮,司机看不清楚,最容易出事故。”

得知这一消息,宣讲团专门来到环卫所,给环卫工人们上了一堂安全教育课。“这时候我才明白,我们的环卫工作服有这么大的作用。工作服上有反光条,司机能远远就看到我们。”周在林说。

针对“新市民”权益易受侵害的现状,宣讲团组织专业律师、法律工作者、具有法律知识的流动党员,组成“下城区驻杭联合维权站”。在街道司法、工会等部门配合下,为广大新市民提供法律知识宣讲和援助,先后在职工工伤、劳动合同等权益维护方面为100余名“新市民”开展了维权、调解服务,追回拖欠款项30余万元,有力维护了“新市民”的合法权益。

新市民宣讲团还通过上门走访等形式了解外来创业务工人员家庭困难,在工作、生活、子女入学、维护权益等多方面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由宣讲团牵头开展结对帮扶,携手浙江工业大学等建立了首个“朝晖街道外来务工人员专属基金”,接受社会各界的捐款捐物和各商业机构的“专属基金”注资,并定期发放给需要帮助的外来创业务工人员。

受宣讲团影响,外来创业务工人员和流动党员们正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参与城市各项建设的事业中。

只需一个电话,在朝晖一区附近开理发店的邵军就会赶到黎园社区的残疾老人王叔叔家里,帮老人理发。作为宣讲团下设的“新市民爱心服务队”的一员,邵军已经义务为社区的孤寡老人上门理发3年了。爱心服务队还为社区孤寡老人和困难人员免费维修电器、进行法律咨询和实施家政服务。

浙大西溪校区物业公司副经理葛善良,在浙大求是新村开通了一条24小时“空巢老人热线求助电话”,住在社区的10余位空巢老人有急事难事求助,只要打个电话,葛善良就会在第一时间出现,帮助老人排忧解难。

2010年11月29日,“新市民宣讲团”被中宣部授予“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称号。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黄坤明表示,“新市民宣讲团”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好载体,杭州要总结推广这一创新模式,让更多的杭州“新市民”受到教育和帮助。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