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自主创新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1年2月1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国培育系列节水高产小麦品种
本报记者 雷汉发 通讯员 康会敏
项目主持人 郭进考

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院长、研究员,河北省小麦育种首席专家。先后培育出21个省级以上审定小麦新品种,其中5个被定为国家级品种,获得多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培育出的小麦品种推广到全国七省区,创社会经济效益100多亿元。先后获得国家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家杰出人才一等功、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等荣誉。

项目简介:“冬小麦节水高产新品种选育方法及育成品种”是国家“863”、“973”科技计划支持项目。经过课题组20年潜心研究,提出了“前水后旱,同一世代水旱复合选择”方法,并结合不同土质多条件下交互定向选择,先后育成了节水高产型石家庄8号、石麦15号、石麦18号,节水优质高产型石优17号,抗旱丰产型石麦13号、石麦21号等系列节水高产小麦品种。该项目对我国小麦节水育种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育成的系列节水品种,实现了节水与高产的高度结合。

新年伊始,从河北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传来好消息:由该研究院和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河北省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单位共同承担完成的“冬小麦节水高产新品种选育方法及育成品种”项目通过了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振声、中国工程院院士程顺和等多位国内著名专家组成的专家鉴定委员会的鉴定。专家们一致认为,这一项目“创新提出的小麦节水高产新品种选育方法和选择的形态、生理指标体系,对我国小麦节水育种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育成的系列节水品种,实现了节水与高产的高度结合。总体研究达同类研究的国际领先水平。”

项目主持人石家庄农林科学研究院院长郭进考介绍,这一项目以培育节水高产小麦新品种为目标,开展节水高产小麦育种方法研究。经过科研人员20年的努力,提出了“前水后旱、同一世代水旱复合选择”方法,即前期满足水肥供应,构建高产基础,后期控水干旱胁迫,进行抗旱性和根、叶功能筛选,实现同一世代对丰产性和抗旱性的同步选择,并结合不同土质条件下交互定向选择,进一步筛选节水高产特性的方法。提出了相应的形态和生理选择指标体系,构建了节水高产育种技术平台。

课题组采用上述方法,育成了节水高产型石家庄8号、石麦15号、石麦18号,节水优质高产型石优17号,抗旱丰产型石麦13号、石麦21号等系列节水高产小麦品种。石家庄8号先后通过国家、河北省和天津市品种审定,生产示范全生育期不灌溉亩产525.92公斤、灌溉2水亩产648.2公斤;石麦15号先后通过国家、河北省和天津市品种审定,生产示范全生育期不灌溉亩产达514.6公斤,灌溉1水亩产达646.7公斤,创河北省小麦节水高产纪录;石麦18号灌2水亩产667.89公斤,创河北省小麦单产历史高产纪录。目前,石家庄8号、石麦15号等已累计推广7481.5万亩,年最大种植面积1500万亩,新增粮食25.47亿公斤,节水29.83亿立方米,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与此同时,项目创新提出的节水高产育种方法和材料被国内同行借鉴应用,推动了我国小麦节水理论与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石家庄农林科研院专家介绍,在节水农业中,实施生物节水是成本最小的一种方法。小麦是我国北方地区种植量很大的主要粮食品种,选育高产节水小麦品种对于保障我国粮食生产安全和维护生态平衡意义非常重大。因此,这一项目开始以来,先后被国家列入“863”、“973”、“小麦产业技术体系”、“省重点攻关”等科技计划支持的项目,经过20年刻苦攻关,成果越来越为明显,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振声认为,“品种的选育效果是好的,研究的方向是正确的,代表了我国北方小麦节水育种的方向。”

郭进考告诉记者,这一项目被列入国家“十一五”粮食丰产工程的品种改良项目,推广使用面积年年增加。但是,对于专门从事粮食育种的科技工作者来说,品种优化改良工作只有更好,没有最好。目前,课题组的研究方向囊括了高产、节水、防寒、防病、品质等多个方面,争取每代品种都有全新的进展。除了育种之外,还要结合国家粮食科技丰产工程,在许多地方开展科技示范方和科技示范田活动,组织科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实施现场推广指导,帮助农民真正认识到实施品种改良带来的超值效益。

课题组联系人:史占良

电话:0311—86832634

邮箱:shizhanl@163.com.

3 上一篇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