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海洋经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1年2月1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借势“蓝色浪潮” 加快“三个转型”
胶南市委书记 万建忠
青岛临港经济开发区。 胡考绪摄

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深谋远虑作出的重大部署,是山东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战略抉择。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后,新一轮蓝色经济浪潮将加速兴起。

胶南市拥有156公里海岸线、3949平方公里海域、7个共计8.5平方公里海岛、设计吞吐量3.7亿吨港口等海洋资源,发展蓝色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胶南市坚持以开放的心态、世界的眼光,按照国际标准,发挥本土优势,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城市转型、社会转型,努力打造以临港产业为支撑、以滨海旅游度假为主要特色的现代化港口城市。

第一,加快产业转型,构建现代化蓝色产业体系。

蓝色经济是一个立体的产业集群,涉及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涵盖一、二、三次产业,根本特征是生态、环保、可持续。胶南市按照蓝色经济的发展要求,坚持陆海统筹、港城联动、三产协调,积极构建高质、高端、高效的蓝色产业体系。

在以港兴市中推动临港工业转型升级。发挥董家口港区和毗邻青岛前湾港的优势,加快实施“以港兴市”战略,以市经济开发区、青岛临港经济开发区两个省级经济园区和董家口临港产业区为载体,优化装备制造、家电电子、生物制药、新能源、新材料、精细化工、冶金等临港工业布局。按照生态、环保的要求,通过技术创新、合资合作、上市融资等方式,对机械制造、食品加工、橡胶轮胎、家电电子等传统产业进行改造提升。强化专业招商、定向招商、产业链招商,着力引进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走“引项目、兴产业、建基地”的新兴产业发展之路,抢占蓝色产业新一轮发展制高点。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中推动服务业迈向高端。“港(董家口港区)、铁(青连铁路)、桥(青岛海湾大桥)、隧(胶州湾海底隧道)”的建设,带动胶南进入了港口时代、铁路时代以及与青岛一体发展的同城时代,使胶南成为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核心区、环渤海与长三角的连接地,也成为现代服务业发展要素的集聚地。胶南市加快引进培植休闲度假、商务会展、总部经济、文化创意、现代物流等高端业态,争取融入全国乃至国际上的高端服务产业体系。依托青岛大学科研区,着力引进重点高校、科研院所,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产学研基地、中远集团远洋船员学院等相继投入使用或开工建设,三年内将成为在校生5万人的涉海人才培训和产学研基地。

在发挥本土优势中打造现代农业特色品牌。坚持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设施化,大力提升蓝莓、茶叶、食用菌、设施蔬菜、果品、海水养殖等10大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水平。实施“海洋渔业十大工程”,鼓励发展远洋捕捞和水产品精深加工,提升现代渔业发展水平,把胶南建设成为高端海洋水产品养殖、加工、交易、出口基地。

第二,加快城市转型,打造高品位海滨宜居城市。

蓝色经济区,是生态文明、环境友好的宜居之区。胶南市突出发挥山、海、岛、湾、滩等资源优势,在青岛环湾型城市发展格局中,准确定位城市发展目标,在区域一体化中集聚城市现代化要素,加快建设生态宜居、精致有序、特色鲜明的海滨城市。

坚持规划引领,构筑现代化城区发展格局。积极借鉴利用世界一流的规划成果和设计理念,对中央商务区、大学科研区以及老城区和隐珠片区改造等重点区域进行高起点规划、高品位设计,彰显胶南的地域优势和本地特色。

实施项目带动,打造特色功能新区。坚持功能分区、统筹融合,项目带动、组团开发的思路,加快建设以服务经济为主的城市功能新区。以市级机关行政办公中心为核心,规划建设中央商务区,完善行政办公、金融服务、总部经济功能。以水城为核心,打造生态体育、旅游度假、会务会展、娱乐休闲为一体的功能新区。以灵山卫街道办事处为核心,打造文化、旅游、度假、商务办公等现代服务新区。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承载功能。立足融入青岛、同城发展,实施了城区河道治理、道路整治以及供热、供水、燃气等56个重点城建。加快海水综合利用设施建设,日处理300吨海水淡化项目正在建设,隆海·海之韵小区成为国内首个海水综合利用示范小区。

第三,加快社会转型,构筑高层次的普惠共享新机制。

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扩大了开放度,增强了互动性,为陆海一体、城乡统筹注入了活力。胶南市以此为契机,加快构筑城乡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事业、社会保障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高标准编制市域村镇体系规划,通过简政放权、扩权强镇、属地管理,增强镇域发展活力,实施镇、农村社区污水、垃圾处理和饮水安全工程,配套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吸引农民到城镇居住创业。

力促公共服务均等化。按照突出重点、覆盖城乡、保障基本、稳步提高的思路,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建设,建立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住房、养老、医疗、救助等社会保障体系。

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健全完善便民服务体系,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建立市镇村三级服务网络,在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中建立新型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实施“科技创安”,推进“天罗地网”工程向镇村延伸,构筑城乡联动、快速反应的治安防控体系,增强群众的安全感,营造适宜人居创业的良好社会环境。

3 上一篇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