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海洋经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1年2月1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胶南:以港兴市布局未来
本报记者 胡考绪 刘 成 通讯员 刘 涛
现代造船公司。 胡考绪摄
胶南董家口港区海上施工现场,港区首个40万吨级码头主体轮廓已凸显。 胡考绪摄

前湾港和董家口港,是国家重要枢纽港——青岛港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身处这两个亿吨大港之间的山东省胶南市,迎来了蓝色经济飞跃发展的机遇期。请看报道——

编者按 2010年12月25日上午9时,从山东省胶南市积米崖港开出的同顺号货轮在董家口港区华能通用泊位缓缓靠岸。

华能通用泊位是第一个落户董家口港区,也是港区内第一个具备试靠泊条件的泊位。同顺号的成功试靠泊,标志着董家口港区已初步具备开港条件,由筹建阶段转入试运营阶段。

毋庸置疑,港口,在胶南的未来发展中,已经成为关键词。

胶南市委书记万建忠明确提出,要把“以港兴市”作为胶南市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主战略,摆在事关全局的突出位置,通过超前谋划产业布局、完善配套服务功能,努力把胶南打造成一个以临港产业为支撑、滨海旅游度假为主要特色的现代化港口城市。

“以港兴市”主战略的提出,契合了董家口港区产能初步形成的时机。在青岛前湾港已经成为推进胶南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之时,青岛董家口港的规模初具,使胶南的“以港兴市”战略快速步入“双核”时代。

找准定位 细分产业布局

“各种优势集中叠加,机遇前所未有!”这是胶南市委副书记、市长姜军建对当前形势的描述。

机遇面前,如何把握?在姜军建看来,以港兴市的问题,关键是厘清港口定位,港口定位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董家口港区拥有深水资源、中心区位、充裕空间、广阔腹地、便利交通等组合优势,以及先进的开发建设体制优势,完全具备建设第四代港口的基本要素。因此,树立第四代港口先进发展理念,突破我国港口传统的生产模式,建设一个以大宗物资交易为核心,以发展现代物流综合服务为重要特征的第四代深水大港,是董家口港区“转方式、调结构”的需要,也是实现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必然选择。

这种优势决定了董家口的产业定位——它将在大宗物资接卸方面扮演重要角色。道理很简单,举个例子,当中国的铁矿石和原油采购在世界范围内呈现分散式布局之时,越大的吨位就意味着越低的抵岸价格。作为超大吨位货船停泊的港口,董家口必然要发展与之相对应的产业。

基于这样的分析,胶南在董家口建成国家大宗散货集散中心及能源储运中心,成为国家重要的中转枢纽港口和重化产业基地也就不足为奇。支撑这一目标的,是围绕董家口进行的港口物流、海洋高新科技、能源、石化、冶金及装备制造等产业集群布局,胶南市已确定上述六大产业集群为董家口的重点产业。

董家口的崛起会不会冲击胶南原有临港产业的发展?沙建理的回答是不会,不但不会,以临港经济开发区为核心的胶南东部临港产业还会随着董家口开发的深入得到较大的提升。

当初,作为依托前湾港设立的一个省级经济开发区,青岛临港经济开发区的产业依托主要在前湾港、青岛开发区和保税区。董家口港的建设,实际上是青岛细分港口功能的开端。在这一细分过程中,青岛临港经济开发区除巩固既有产业优势外,自身的特色优势会更为突出。

突出自身特色优势,临港经济开发区的策略是“转重、转高、转新、转外”。其中“转外”是其施展腾挪功夫最为关键的一手。利用自身成熟的园区产业优势,临港经济开发区与青岛保税区已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联手打造面积10平方公里的青岛保税港区胶南功能区,由此提升临港经济开发区的档次,放大保税港区的功能政策辐射带动效应,拓展保税港区发展空间,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放眼胶南,围绕不同港区功能进行的产业分化,使该市的产业布局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了内耗,真正释放了“双核”驱动的强大动力。

发挥优势 “双核”驱动发展

2003年4月28日,青岛临港产业加工区在胶南北部一块3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演变为现实。

青岛临港产业加工区成立之时的场景,对时任胶南市发改局局长、现任青岛临港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沙建理来说犹在眼前。“当初设立临港产业加工区,就是瞄准了青岛市港口西移的时机,承接前湾港和开发区的产业辐射,发展临港产业,为港口服务。”沙建理说。

2006年8月10日,青岛市临港产业加工区被省政府正式批准为省级开发区,并更名为山东青岛临港经济开发区。这一历程中,胶南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以港兴市”成为贯穿其中的隐性战略。前湾保税港区、青岛开发区的产业辐射,成为胶南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

“以港兴市”被冠以战略二字,上升为胶南的城市发展战略,还是在董家口港开建之后。2009年3月1日,交通运输部与山东省政府联合批复了《青岛港董家口港区总体规划》,对董家口港区做了明确定位:董家口港区为国家枢纽港青岛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青岛港优化港口布局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董家口港今后肯定将成为大青岛格局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区域。”胶南市董家口开发建设办公室主任李从华如是说。

今天的胶南正在成为港口经济的巨大受益者。东距前湾港15公里、西距董家口港30公里,身处两个亿吨大港之间,从一度的边缘跨入核心,“双核”驱动成为胶南经济发展的最大优势。

正是看到这种无可替代的优势,胶南提出,“力争到2015年,基本建成国家大宗散货集散中心及能源储运中心,成为国家重要的中转枢纽港口和重化产业基地,打造一个现代化蓝色新港城。”

选优项目 拉动区域经济

在“双核”驱动的大背景下,胶南未来的经济发展走向何方,归根结底是区域经济如何发展的问题。如果说青岛胶州湾海底隧道和跨海大桥的开通使这一区域的发展具备了外生的动力,那董家口港的开工建设及前湾港的强力辐射则是这一区域发展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内外兼备,胶南城市未来发展的落脚点还是项目。

“产业是联系港口与城市的纽带,而在产业聚集过程中,项目才是产业布局与发展的关键。”胶南市外经贸局局长李文华认为,要实现“以港兴市”战略,项目引进至关重要。胶南除了要实现相关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外,在招商过程中还必须实现从分散式招商到园区招商的转变,在定向招商与产业链招商上做文章。

如今,董家口港区已聚集了总投资13亿美元的香港现代货箱集装箱码头、总投资3.5亿美元的新加坡万邦资源矿石码头、中石化LNG、中盐物流等一批重大临港产业项目,初步形成了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除将引资目光拉向港口,胶南各方还充分放大港口资源,推向服务业项目聚集。在山东-香港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上,新加坡万邦集团旅游度假项目正式签约。这一项目一期总投资达10亿美元,将致力于打造成世界知名的滨海特色旅游度假区。

在去年青岛市港航工作会议上,已经把董家口港区建设作为环湾区域发展和蓝色经济区建设的重中之重,全年计划投资70亿元,实现基础设施、定向招商、项目建设齐头并进、跨越提升。而据初步估计,未来3到5年,董家口港区的总吞吐量将达到5000万吨,拉动地方GDP60亿元,创造20多万个工作岗位。

可以预见,“双核”驱动的“以港兴市”战略必然会让胶南的区域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对于这一点,国务院刚刚批复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已经给出了诠释。根据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核心区在青岛,而青岛将重点建设推进胶南董家口港区及临港产业区等功能带动区的开发建设,一个“以港兴市”的布局已经悄然展开。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