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7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向全球发布了最新国际学生评估项目(简称PISA)报告。在这个每3年进行一次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中,经过严格抽样,上海市152所学校共5115名15岁在校学生其阅读、数学及科学三项指标得分均名列首位,而且高分与低分差距不大。在国际教育的大“坐标”中,上海市基础教育交出了一份“优质、均衡”的答卷。
上海市教委主任薛名扬2月13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是上海市第一次在国际视野中检验基础教育质量,今后,上海市的基础教育要面向世界,将继续秉持“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的教育理念,大力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让学生具备世界的视野和多元优秀文化选择、融合的能力。
“PISA的测评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上海市基础教育的现状,反映了上海市持续20多年教育课程改革的成效。”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尹后庆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市经过大规模的校舍新建和改造、依托城市振兴和崛起展开了“薄弱学校更新工程”、跨世纪的“中小学达标工程”、“农村中小学信息化环境设施建设”等重大工程,使得硬件建设基本实现均衡。近年来,面对城市发展对教育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期盼,上海市基础教育正处于从规模发展转向质量发展、从粗放发展转向精细发展、从同质发展转向特色发展的关键期。
面对这样一个教育发展态势,上海市首先从政府层面超前谋划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新格局,在财政支持方面,上海市建立健全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动态调整机制,不断提高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从2008年开始,小学和初中生均拨款标准提高到1400元和1600元,从今年开始,又提高到1600元和1800元;在郊区学校建设方面,“十一五”期间,上海市投资130亿元,在郊区建设完成639个教育基建项目,加快了教育城乡一体化进程。此外,上海市还通过启动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并建立健全督导公示公报制度,对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师资和办学条件状况等有关数据向社会公示。
尹后庆告诉记者,由于历史原因,上海市优质教育资源多集中于中心城区。在均衡配置教育资源的同时,推进郊区学校内涵发展、优质发展是需要攻克的一大难题。上海市的各区县以及各个学校在上海市教委的指导下,勇于创新,探索出了诸多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新方法。比如,上海市浦东新区推进一校多部建设,对新建成的学校,由品牌学校负责开办和管理,实行一个法人,多个分部;杨浦区先后以最受家长青睐学校为龙头,带教一些相对薄弱的学校,组建了4个小学集团,集团内师资统一调配、课程统一管理、考核捆绑实施;上海向明中学等10余所中心城区品牌学校则赴郊区新城、大型居住社区捆绑办学,现在上海市教委正在协调推进5所中心城区品牌学校赴郊区新城、大型居住社区捆绑办学。
为了提升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品质,上海市在保持农村学校公办性质、产权隶属关系、政府拨款、收费标准不变的情况下,将管理责任转移给城区学校或教育机构派出,并赋予其办学自主权。此举突破了现行体制机制下学校人、财、物等资源跨区域流动难的问题,实现中心城区优质教育资源有效地辐射郊区农村。上海市自2005年起在浦东新区试点,2007年起在上海全市推开,2007年第一轮20所郊区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接受委托管理,2009年第二轮郊区农村义务教育委托管理的学校数扩大至43所,取得了明显成效。
“促进教育公平,首先必须是实现起点公平。”尹后庆表示。上海市在促进教育资源均衡过程中的政府作为和创新举措也表明了为保证每一个孩子获得平等的人生起点所做的努力。尹后庆告诉记者,上海市追求的教育均衡发展就是不用一把尺子来衡量学校的质量,而是用不同的尺子来衡量不同的学校。因此,上海市追求的教育均衡发展的理念就是从研究学生出发,更加关注人内心世界的成长与发展,更加关注基础教育对人的终身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由此,上海市正在进一步深化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提升学校的课程领导力;强调面向全体学生,树立素质教育质量观,推进发展性督导与评估;同时,上海市正在从单纯的行政手段为主转向多元化的专业引领。比如,上海市长宁区将内涵发展的重点放在减负增效上,黄浦区提出“办学生喜欢的学校”,静安区开展了区域课程实施推进素质教育研究等有效的做法,形成区域特色课程群,成为静安学生在校期间可以选择的课程内容……
谈及上海市发展优质均衡基础教育的前景,薛名扬表示,教育事关一个城市教育发展的软实力,增强软实力要靠硬功夫。上海市正是在应对快速变革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所出现的种种新问题、新挑战的过程中,以人为本、改革创新、追求卓越,不断使基础教育在内涵深度和质量水平上实现新的提升和新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