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惠兰 通讯员 段 林 刘靖江
靖边县东坑镇,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古时为寒风萧瑟的沙场要塞,如今却因“满棚青绿走世界”的蔬菜大镇而出名。
从2007年开始,东坑镇用搞工业的思路谋划现代农业发展,大力发展以大棚蔬菜种植为主的现代设施农业,农业劳动生产率、农民人均纯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2010年,全镇地区生产总值达10.8亿元,人均纯收入达15294元,全镇农业劳动生产率平均达31680元,土地产出率达52520元。
沙漠、车夫与菜棚的故事
走进东坑镇,只见一排排整齐的蔬菜大棚前,到处是忙碌的身影,一辆辆装满了新鲜果蔬的运菜车整装待发……不是亲眼所见,任凭怎样想象,也难以把蔬菜与毛乌素沙漠联想在一起。
虽然地处沙漠边缘,但东坑镇地下水资源丰富,光照充足,非常有利于发展设施农业。但在2007年之前,该镇产业结构单一,农作物主要以玉米为主,种田效益低下。自2007年开始,东坑镇走了一条“依托自然条件优势发展设施蔬菜,依托蔬菜产业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新路子,靠蔬菜起家、靠市场发家的热潮在全镇兴起。
在东坑镇硬地梁村,正忙着装车的村民杜益国自豪地说,他家的蔬菜都销往了大城市,供不应求。杜益国说,两年前他还是在银川市街上蹬三轮送货的车夫,2007年,家乡发展蔬菜大棚的政策吸引他留在了家里种菜。他说,每座日光温棚,市、县财政给予1万元的补助,镇里聘专家指导种植,包村干部吃住在村上、外出跑市场。这让杜益国看到了设施蔬菜种植产业的前景和保障。
如今,杜益国已发展起11棚设施果蔬种植温棚。从生产到上市,夫妻二人忙得不可开交,但腰包一天天鼓了起来,11棚果蔬每年可为杜益国一家四口带来22万元的收入。
随着东坑镇设施蔬菜的远近闻名,杜益国又兼起了蔬菜经纪人,每年仅此收入就达8万元。“虽然我们这里地处沙漠边缘,但土壤无污染,有着发展生态农业的先天条件。好蔬菜就能卖上好价钱,东坑蔬菜在市场可受欢迎呢!现在没几个人愿意外出打工啦。”杜益国说。
目前,东坑镇靠种菜年收入5万至10万元以上的农户在全镇约占70%以上。
基地、课堂与“聚宝盆”
2007年初,东坑镇建起了东坑镇现代特色农业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旨在试验示范技术、引导农民种菜。前来学习取经的伊当湾村民殷文泽对记者说,他已经发展起了6个设施温棚蔬菜,想再扩大规模,现在急需学习。
在示范基地,镇政府采取聘“洋专家”、引进“土专家”、内育“小专家”的办法,分批组织各村种植大户前来参与实验,还组织外出参观考察。
殷文泽说,“示范基地是培训农民的大课堂,也是传播技术的试验田,更是使农民致富的聚宝盆。”
东坑镇还注重合作组织的建设,通过专业合作社把农户的大棚与城市大市场相连。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东坑镇的合作组织带动作用非常强。鸿丰蔬菜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入社农户已由2008年成立时的5户扩大到160余户,发展设施蔬菜大棚种植1200余亩。
东坑镇的合作社通过“五统一”措施来管理和提升农户大棚的标准,即:农资统一供应,籽种统一购销,生产统一管理,产品品质统一市场准入,价格统一市场定制,每年可直接创收1600余万元,户均10万元。
截止到2010年底,在合作社的组织下,全镇已有46%的农户参加了合作组织。
引得“凤凰”来落户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东坑镇通过培育起颇具规模的优质蔬菜种植产业,吸引了“田原食品”、“华兴肉联”等20多家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前来落户。
田原食品有限公司的肖总经理对记者说:“东坑农副产品资源好,政府招商引资政策好,群众民风习俗好,投资创业环境好,我们愿意投资东坑、建设东坑。”
在东坑镇蔬菜产业链上,还有一个重要的群体就是蔬菜收购商和经纪人,他们是东坑蔬菜打响品牌、走向大市场的纽带和桥梁。
我们随手拦住一辆南京的运菜车采访,司机张师傅说,起初,他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来到东坑,不想被东坑蔬菜产量、品质还有便捷的运输条件所吸引,每年他都会在1月、6月、9月、12月几个重要的时节来东坑收购蔬菜。
问他为啥要在这些时节来?他说,每年的1月份是东坑温室蔬菜抢占春节市场的上市期,6月是东坑夏马铃薯集中上市的好时期,9月是东坑的秋马铃薯、胡萝卜等蔬菜的外运期,11月是辣椒、西红柿等时鲜蔬菜占领冬季市场的时节。
据了解,除了几个集中的节点,东坑蔬菜已经实现了“日日有产出,天天有客商”的规模。
在好政策激励下,如今在东坑镇,农民、合作组织、企业家和收购商各显神通,共同创造着蔬菜名镇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