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生态经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1年2月1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敢叫石山披绿装
本报记者 童 政 周骁骏 通讯员 覃蔚峰
昔日荒山秃岭,今日秀美山川。这是石漠化治理后的广西百色平果县坡造镇敬村一角。 罗郅肯摄
田阳县那坡镇永常村绿化后的石山。 李红军摄

百色市曾是广西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近年来,百色改变过去单一的石漠化治理手段,结合国家综合化治理试点工程,将石漠化地区的封禁治理、恢复天然植被与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植相结合,石漠化治理与增加农民收入相结合,走出了一条石漠化防治与产业化发展双赢的特色之路

石漠化治理,事关生态安全、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加快石漠化地区林业建设,是恢复和改善岩溶地区生态环境的迫切需要,是根治长江、珠江水患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是推进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

石漠化治理必须和老百姓的利益相结合,因为治理的根本问题是改善岩溶地区人居生存、生产、生活环境,主要措施是恢复森林植被,还以青山绿水,重建和改善生态环境,主要目的是建立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实现兴林富民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009年,按照国家《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2006~2015年)》的要求,国家林业局制定了《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林业专项规划(2006~2015年)》,确定了治理思路与主攻方向,明确了植被管护、封山育林育草、人工造林、低效林改造、发展生态旅游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等内容。

专项规划的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我国将完成石漠化治理面积约7万平方公里,占工程区石漠化总面积的54%,新增林草植被面积822.65万公顷,其中封沙育林育草634.44万公顷,人工造林188.21万公顷,植被覆盖度提高7.8个百分点,每年减少土壤侵蚀量2.8亿吨。

走进百色田东县祥周镇民安村,只见满目青翠,到处是成片的苏木和竹林。这里曾经是田东县典型的石漠化地区,2002年治理前,植被稀少,岩石裸露,水土流失严重,人畜饮水困难。经过近10年的治理,民安村有林地面积由原来933.33公顷增至1466.67公顷,其中种植苏木333.33公顷、竹子466.67公顷。苏木和竹林成了村民的“绿色银行”。

如今的民安村已经成为百色市石漠化治理的成功范例。地处大石山区的广西百色市大力开展大石山区石漠化综合治理,积极探索治理模式,总结推广治理经验,基本完成了绿化阶段、基础建设阶段(水、电、路等改善生存环境)的治理目标,取得石漠化综合治理阶段成果。百色市石漠化综合治理正转入产业发展阶段的巩固提高治理成果时期,也是生存与发展拐点的关键时期。

封禁治理

恢复天然植被

百色是广西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据2005年岩溶地区石漠化监测结果,全市岩溶土地面积129.7万公顷,岩溶面积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35.8%,其中石漠化土地面积54.5万公顷,占岩溶土地面积的42%,位列广西第二,占百色土地总面积的15%。在石漠化土地中,重度石漠化土地占石漠化土地面积的81.7%,位列广西第一。百色地处珠江上游, 石漠化地区主要集中分布红水河流域、右江流域,整个生态系统影响着珠江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生态区位十分重要。

从1987年开始,百色市启动了大石山区石漠化治理工作,至今已经历了三个阶段。

1987年至2000年,百色掀起全民造林绿化、治理石漠化的热潮,大搞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实现1995年造林灭荒达标目标和2000年绿化达标的目标,为后来的石漠化治理和其他生态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期间,通过国家在1994年实施的“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百色较大地改善了石山区的生态环境和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2000年以来,百色市先后实施了退耕还林工程、农村生态能源工程、水土保持工程、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等生态和环境保护建设重点工程。积极探索和推广成功的治理模式,采取了“封、造、退、沼、水、路、移、圈”多项措施,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统筹实施,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明显提高。

2008年至2010年,百色的平果、田阳、田东等三县列入《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2006—2015年)》试点工程。三个试点县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面积231平方公里,已完成人工造林160公顷,封山育林7537公顷,人工种草10公顷,修缮畜舍9480平方米,建设青贮池1715立方米,培肥沃土507公顷。

生态移民

与产业发展结合

石山地区人地矛盾突出、生存环境恶劣,生态压力较大。石山地区人们长期以来靠山吃山,开垦种地,广种薄收,收入微薄,生活贫困,因为贫困导致农民更加无节制地开荒种地,石山生态遭受严重破坏,形成恶性循环。

“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就是要在封山育林、人工造林,教育农民保护森林资源的同时,结合当地实际,积极引导农民发展种养、加工等特色产业,使之从传统的种养习惯中解放出来,走上脱贫致富道路。”田东县委书记王西冀说。

近年来,百色市改变过去单一的石漠化治理手段,结合国家综合化治理试点工程,走出了一条移民搬迁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的石漠化治理特色之路。百色市对生态环境脆弱、生存环境恶劣地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试点达13172户61851人,搬迁安置结合当地实际配套了产业发展,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

综合治理工程试点的田东县,把生态移民扶贫搬迁试点工程和产业发展结合起来,通过采取异地搬迁安置、发展沼气和改燃节柴、退耕还林和封山育林、农业综合开发等综合治理措施,不断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和石漠化治理力度,石山区生态环境得到一定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全县搬迁安置石山区群众1523户7405人,发展以竹子为主的生态林种植17万亩,亚热带水果种植32万亩,森林覆盖率从2002年的42.2%提高到现在的52.7%,提高了10个百分点。该县平马镇新乐村、祥周镇岩马移民新村通过生态移民扶贫搬迁后承租土地种植万亩的芒果,年人均收入提高800元。

又如作为试点的田阳县,在石漠化治理方面采取封、造、管、节相结合的措施,把石漠化治理和引导农民脱贫致富有效结合起来,加大产业培植力度,大力发展以种植竹子、苏木、任豆树等为主的种植业和以圈养山羊为主的养殖业,竹子种植面积6.5万亩,每年为果菜产业提供400多万只竹制包装筐以及大量的农业生产的泥箕、泥筐,并将部分竹材售给造纸厂作造纸原料,年收入达2000万元以上。苏木已发展到3万亩,年产值1000万元以上。全县涌现出那满镇新楼村、光琴村、新仑村和五村乡大路村、那坡镇永常村等一批石漠化治理先进典型村。

石漠化治理

与生态经济双赢

经过20多年的努力,百色市石漠化地区生态环境明显得到了改善。石漠化地区森林植被得到恢复,森林面积、森林覆盖率得到较大提高,森林结构进一步优化,森林质量得到提高,生物多样化、森林生态系统逐步完善。

百色全市森林覆盖率从1999年的55.02%,提高到2009年底的63.92%。同时,建成沼气池41.10万座,节柴灶62.51万户,减少资源消耗,保护森林资源30万亩以上。实施水土保持工程治理小流域53处,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60平方公里。

最近几年国家实施的石漠化综合治理,百色市的田阳、田东、平果三个试点县累计完成投资2035万元,综合治理效果初步显现。项目区增加林草植被6269公顷,森林覆盖增加5%以上。在经济效益方面,当地农民通过直接参与工程建设,增加劳务收入,同时通过工程措施和土壤改良的治理,改善生产条件,增加了土壤肥力,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农业生产收入,此外,项目区发展甘蔗、经济林(水果、竹子、苏木),发展圈养山羊等农业综合开发,促进农民增收。

随着国家对生态建设的不断重视,百色的生态建设、人畜饮水等项目也在逐年增加,百色将充分利用好项目资源,使其在石漠化治理当中发挥功能、效益最大化,统筹项目实施,整合项目资金、管理、技术人才的最佳配置。如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中要结合考虑农村产业发展、在农田水利建设中结合考虑土壤改良措施、在农村能源建设中结合考虑养殖业的发展等等,最终整合项目资金,找准结合点,使之达到效益最大化。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