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艺术品投资与收藏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1年2月1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火眼金睛”是怎样练就的?
——访故宫博物院副研究馆员、书画鉴定专家杨丹霞
图为赵佶《芙蓉锦鸡图》

记者:请您谈一谈书画鉴定是一个怎样的过程?

杨丹霞:鉴定其实就是一个比较的过程。表面上看好像只是用眼睛看一看,实际上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判别的过程。当鉴定家们面对一件书画作品时,会迅速地把自己脑子里面存储的有关这件作品的所有资料,飞快地调集出来,跟面前的这件东西进行比对。从书画的材质、造形、构图、用笔、墨色、题款、印章、印色,还有其他人在这个作品上的题跋、藏印等综合地进行判断。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目鉴”。

除了“目鉴”之外,还需以考证为辅助。靠目鉴基本可以肯定作品的风格,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做案头功夫,对这个作品上的信息进行考证。比如,如果题款提到了作画地点,就要查查画家的年表,看当时画家是不是在那个地方。如果题款说此画作是送给某位的,就要查查这人和画家是否真的认识。

记者:普通收藏者怎样培养自己的鉴定能力?

杨丹霞:鉴定靠的就是平日的积累。事实上,书画鉴定这门学问是人人都可以学的,学习的基本要素是:时间的长短、数量的多寡、质量的优劣、悟性的高低。只要你用心,长时间沉浸在对某一个书画家,某一个流派,或者是某一个时代的书画鉴定当中,就能够获得许多的心得。慢慢地积累、整理、校正,就可以成为这方面的专家。

以前老先生们总教导我们,“不知真,焉知假?”意思就是学习鉴定就是要先在自己的脑海中树立真迹的标杆,只有掌握了判断真伪的尺度,才能谈得上鉴定。一个鉴定家若从来没上手看过一件北宋画,却要鉴别宋徽宗的花鸟,他根据什么鉴定呢?那是很难想象的。

除了大量看真东西之外,我主张对书画鉴定感兴趣的朋友多看展览,虽然是隔着厚厚的玻璃远距离看,绢或者纸张的纹路、年份感,用笔、墨色的细微变化,印章的篆刻和印色,还有手感等都无法感受,但即使是“雾里看花”,也比看图录强百倍。

记者:要练就鉴定眼光,除了足量的积累还需要准备什么?

杨丹霞:培养鉴定能力不仅需要量的积累还需要有质的变化。所谓质变,就是看了很多东西以后,还要善于总结。我举一个例子,近现代大家张大千的艺术生涯长、作品丰富、风格变化有阶段性,这就要求我们在上手看了大量他的作品后,还要善于进行梳理和总结。最理想的状态是,把自己的脑子尽量变成像电脑一样,除了大量的存盘以外,还要把它分门别类地进行整理、归拢,进而总结出他早、中、晚甚至暮年期的风格特点,牢记心中,这就是真迹的标杆了。

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在存储了一定的标杆之后,还要继续地积累和学习。只有长期积累,善于学习,不断总结,不断修正,加上谦虚谨慎的治学态度,才能造就出杰出的鉴定家。

本报记者 李 哲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