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4下一版 2011年1月2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回眸“十一五” 展望“十二五”
青海大力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全省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45%

本报讯 记者马玉宏报道:“十二五”期间,青海将集中力量攻克一批关键技术,获得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培育一批自主创新产品和优势品牌,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2010年青海科技支撑经济发展的步伐铿锵有力,国内第一台套铁合金矿热炉余热发电装置建成投产;高原环境下炼焦工艺适应性研究取得突破;盐湖资源开发、数控机床制造、多晶硅生产等领域攻克了一批新的技术难题;新组建了海西盐湖特色材料和西宁太阳能光伏两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及一批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创新型企业、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创新平台;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纷纷走出实验室,为企业和农民提供技术服务……

据青海省科技厅提供的资料显示,“十一五”期间,青海省共取得科技成果1110项,比“十五”期间增长50.2%,全省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5%。

为充分发挥科技在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上水平、惠民生中的重要支撑作用,2010年以来,青海组织实施了10个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项目、20个联合攻关项目和30个企业自主创新项目的“123”科技支撑工程。为推进“123”工程的实施,青海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依靠有关部门、单位和广大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截至目前,确定的60个项目中已有49个项目开工建设,占项目总数的81.7%;已完成投资49.265亿元,占项目预计总投资的22.18%。其中,18个项目完成产业化核心技术的攻关,申请并取得了49项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有21个项目投产,实现产值45.715亿元。

通过“123”工程的扎实有效推进,一些制约产业化的关键技术获得突破,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如亚洲硅业(青海)有限公司实施的“千吨级多晶硅产业化一期工程”项目,引进国际上先进的氢化炉及其生产工艺技术,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攻克了多晶硅生产中四氯化硅处理及再利用关键技术难题,极大地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解决了传统多晶硅生产中大量四氯化硅废液处理及污染问题。同时在系统设计和建设中采取节能措施,对多晶硅生产中产生的余热进行充分利用,提高了热能利用效率,成功生产出高纯度高品质的多晶硅,顺利实现达产达标。

西宁特钢集团公司实施的“转炉冶炼特殊钢工艺技术研发”项目,在转炉生产普钢的基础上,成功开发出转炉冶炼特殊钢生产工艺,集成了铁水脱硫技术、转炉吹炼技术、挡渣出钢技术等25项关键技术,钢的质量明显提升,吨钢生产成本降低了113元,成材率提高了1.95个百分点。青海百通高纯材料开发有限公司实施的“硅系铁合金冶炼矿热炉烟气余热利用技术”项目,在国内率先利用硅铁矿热炉余热发电,攻克了锅炉清灰困难、锅炉产蒸气不稳定和余热发电等关键技术难题,获得两项国家发明专利,填补了我国硅铁冶炼烟气余热发电技术空白,为青海在硅铁行业大力推广节能技术提供了技术支撑。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