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知识前沿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1年1月2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无锡,一座可以感知的城市
本报记者 刘晓峰 李佳霖

2010年12月9日,江苏省第一所运用物联网技术的高校图书馆——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图文信息中心大楼在无锡职教园开工建设。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图文信息中心具有观演和图文阅览两大功能,是校园的核心式标志建筑。该建筑在高校图书馆中首次应用了物联网技术,设计有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门禁系统、视频监控系统、自助借还书系统、机房管理系统等“感知校园”统一平台。通过综合运用计算机、多媒体、工业控制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对进馆人员身份的自动判别、人员属性统计、财产安全防范、图书流通智能化管理、信息处理自动化等功能。建成后,将实现图书馆与读者互动的人性化服务,简化人工作业,提高馆员的工作效率,增强图书藏、借、阅一体化功能,提高图书馆的安全性、准确性、可靠性和扩展性。

2010年12月30日,率先实现物联网技术与高压强电控制技术全面融合的国内首座220千伏新建智能变电站——国家电网西泾变电站在江苏无锡竣工并投入使用。变电站采用智能设备,利用物联网技术建立了传感测控网络,布设了水浸、烟感、温湿感等传感器385个,配置了55个高清摄像头和2台红外热成像仪及声光报警等设施。有了这些设施,无需进行人工或机器人巡检,远方的监控中心便可随时掌握站内设备和辅助系统的运行情况,及时诊断并处理出现的异常现象。

近两年,物联网让无锡再次站在聚光灯下。2009年8月,中国的传感网中心定在无锡。此后,无锡几乎成为中国物联网的代名词。而无锡上一次成为舆论的焦点,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因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苏南模式”广为人知。一年多后的今天,无锡已经成为物联网领域的“领跑者”,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所长封松林评论说:“现在动作最快的就是无锡。”

目前无锡不仅提升了在微电子产业的传统优势,还逐渐弥补着研发和人才的不足,已集聚了20多个科研院所和16所高校的力量。截至2010年7月底,无锡共签约物联网项目139项,总投资约111亿元,物联网公司达248家,初步形成人才和项目的集聚态势。

在过去的一年里,无锡从教育研究到产业应用,多层面、全方位推进物联网建设,尤其在被称为制高点的“标准化”方面,无锡加快了进程。据国家973物联网计划首席科学家、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院长刘海涛介绍,目前,国际物联网标准有五项,无锡参加三项,牵头一项;国家物联网标准有十项,无锡参加九项,牵头三项。

此外,无锡近期重点推进物联网在电力、交通、环保、水利、安保、教育、医疗等领域的应用示范项目。以“感知校园”安全系统为例,这是一个与机场防入侵系统相类似的物联网技术,家长接送孩子时,手持电子卡在校门口系统上刷一下,相关信息即通过互联网传给老师,如果刷的是非法卡,系统即刻报警。据了解,这个示范项目具有智能防入侵等特点以及协同感知、协同控制、协同管理的优势。根据实际运行情况显示,“感知校园”示范项目误报率低,定位准确,围栏不带电,能实时视频自动切换录影,实时联动报警,并与学校现有家校通、学生信息管理系统进行无缝对接,实现市、区、校三级联动管理。

江苏省委常委、无锡市委书记杨卫泽对“万物相联”的无锡非常憧憬:“一个感知的无锡,是我理想的城市。”在他看来,感知二字,恰好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我想,无锡将来能够成为世界上感知程度最高的城市,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和产业发展,而是改造了这个城市,改变整个城市的面貌,改变人们的工作和生活。”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