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4下一版 2011年1月1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回眸“十一五” 展望“十二五” 重庆:
统筹城乡发展 实现新的跨越
本报记者 冉瑞成 谢 兴

在我国西南腹地,有这样一座城市——充满朝气又富含底蕴,崇尚科学又关注民生,顽强进取,飞速发展。这就是重庆,一个崛起中的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一个成长中的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一个统筹城乡发展的直辖市。

“十一五”期间,重庆3200万人民用自己的奋力拼搏书写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篇章。

我国第三个国家级新区两江新区的成立,两路寸滩保税港区、西永综合保税园区的获批,让重庆成为“沿江”开放高地;外环通车、内环取消收费,“二环八射”全面开工,从此巴山不再是阻隔;惠普、富士康、广达、英业达等笔记本生产基地相继落户,使重庆的工业进入了信息化新时代;长江上游会展、购物、美食“三都”建设,则让重庆的影响力辐射西南乃至整个西部地区;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巴渝新居改造工程、留守儿童关爱新模式,一系列关乎民生的举措,让重庆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奠定发展基础——

不断完善交通设施

逐步形成开放高地

单石村是巴南区天星寺镇的一个边远小村,1000余名村民过去交通极为不便,每次赶场,村里人都要背着背篓走上近10公里崎岖山路。如今,水泥公路修进了单石村,村民赶场再也不用肩挑背扛。“孩子上幼儿园也方便了,每天都有校车接送。”单石村村民陈志萍告诉记者。

单石村的变化只是重庆农村基础设施改善的一个缩影。在重庆市委、市政府的推动下,全市农村公路总里程2010年超过10万公里,新改建农村公路5.18万公里。

随着道路的延伸,以前城里才有的超市,如今每个乡镇都有,便民服务店更是村村不缺。重庆依托农村道路建设,积极发展包括农技推广、农资供应、农产品收购在内的各项农村生产性服务业,以及医疗卫生、连锁超市、便民中心等生活性服务业,并以此进一步拉动了农村消费。

得到改善的远不止是农村公路,通过加快高速公路、铁路、水运的发展,如今的重庆已经变成了开放高地。

2010年1月18日,编号为G50的沪渝高速实现全线双向通车运营,新线建成后的实际路程将比原线路的实际里程大大缩短。

5年来,重庆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从715公里快速发展到突破2000公里。

水运是大宗商品最廉价的运输方式,三峡工程给了重庆一个和东部沿海地区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机会。2008年1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设立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2008年11月18日,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挂牌成立;2009年6月3日,保税港区破土动工;2009年12月3日,保税港区优惠政策发布并开始积极招商引资;2010年一季度,这个寄托重庆厚望的保税港区正式封关运行。

两路寸滩保税港区是我国内陆第一个保税港区,也是目前惟一的一个“空港+水港”的双功能叠加保税港区。其中水港功能区则用于发展体积相对较大、时间敏感性相对不高的产业,而空港功能区用于发展产品附加值高、体积小、时间敏感的保税物流、加工贸易、电子产品研发及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重庆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区位优势,以重庆为中心,3小时航程覆盖了国内主要经济区域和经济中心城市,在建设物流中心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据介绍,重庆市人民政府审议通过了《关于认真贯彻国家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实施意见》。该实施意见提出,到2012年,重庆全市物流业增加值达到650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18%;“三基地四港区”国家级物流枢纽初具雏形,设计吞吐能力350万标箱;2015年物流业发展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成为重庆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2020年物流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建成中国西部地区物流中心和国家级物流枢纽城市。这是重庆市积极对接国家物流调整和振兴规划,加快建设西部地区物流中心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标志着重庆以“一江两翼三洋”为布局内容的国际物流大通道建设正式启动。

“在新一轮发展中,谁更开放,谁就更能抢占先机,跑在前边;谁就可能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说,“只有通过扩大开放,把重庆置身于西部,跻身于全国乃至世界的市场,才能在更宽舞台、更高平台上参与竞争,同时分享更多的经济资源和发展机会。”

实现新的跨越——

更新理念筑巢引凤

迎难而上逆势崛起

随着惠普、宏碁相继落户重庆,广达、英业达、富士康、仁宝、纬创、和硕等知名笔记本电脑代工厂商集聚重庆,重庆已经成为世界笔记本生产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而这对才落户重庆不久的广州金泽鑫微型刀具有限公司来说,更是一个巨大的商机,“一块电路基板上要钻4万个孔,到时候对钻孔刀具的需求肯定很大。”金泽鑫微型刀具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泽鑫表示,目前公司已为方正、富士康、英业达等IT企业配套,每年能生产3000万支钻孔刀具。“供不应求,现在订单都超过我们生产能力的三成。”杨泽鑫说。

短短几年内,是什么让重庆的笔记本电脑生产从无到有,由小变强,并逐步完善产业链上下游,形成规模的呢?重庆市市长黄奇帆认为,这得益于重庆市委、市政府更新理念,探索出了一条一头在内、一头在外的内陆地区加工贸易发展模式。

受到重庆相关政策吸引,世界500强企业纷至沓来,而我国第三个国家级新区两江新区则成为他们落户西南的首选之地。据统计,2010年上半年,两江新区GDP达503亿元,同比增长20.1%。

成绩来之不易,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重庆GDP增速连续3年居全国前三,2008年增长14.5%,2009年增长14.9%,2010年1至9月,重庆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631.67亿元,同比增长17.1%,增速位居西部第一、全国第三。2010年重庆市GDP总量有望达到7800亿元,人均GDP突破4000美元,实现从“十五”末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到赶上全国平均水平的重大跨越。

“重庆国有企业在过去的六七年中,的确有重大的发展。”黄奇帆认为,重庆国企在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促进重庆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如今,重庆国企一方面积极进行以组织结构、资本结构、产业结构、运营结构、监管体制为主要内容的“五大结构调整”;另一方面,他们抓住机遇,实施“走出去”战略。截至目前,重庆国企已在多个国家进行战略投资,成果丰硕。

以民生为导向——

劳有所得住有所居

城乡共奏和谐乐章

在2010年6月举行的重庆市委三届七次全委会上,有一个词贯穿大会始终,成为代表们关注的焦点和市民议论的中心,更成为重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亮点。

这个词就是“民生”。重庆市委三届七次全委会决定,将在未来两年半投入3000多亿元在全市群众最关心的10大民生问题上取得重大突破,让重庆市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切实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首要地位,投入真情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为群众排忧解难,努力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让全市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和谐。

近5年来,重庆市委、市政府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探索以民生为导向的经济社会发展路子,每年市财政收入的50%以上用于民生。

近5年来,重庆300万企业职工办理了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771万人,城乡居民合作医疗提前3年实现全覆盖;财政直补农民资金总量达165.2亿元,惠及2000多万农民,人均增收826元;就业小额担保贷款扶持对象,扩大到大学生“村官”和高校当年毕业生;投入54亿元,廉租住房保障从“双困”家庭全覆盖扩大到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

2010年,重庆市启动了全国规模最大的公租房项目。据重庆市国土房管局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仅重庆主城就已累计开工750万平方米。

“百姓的油盐柴米酱醋茶就是基层的国家大事”。在重庆的大街小巷、村村镇镇,到处都能看到这样一条标语。

为什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这样说:“城市居民的幸福指数并不简单取决于人均GDP或人均收入。一个城市在人均GDP和GDP总量比较低的情况下,也可能有更高的居民幸福指数。城市居民的幸福指数不仅取决于经济总量和人均经济量,还取决于这个地方的自然环境、居住条件、安全状况、人际关系,以及市民气质、精神状态、主人翁感觉等,甚至一些很具体的指标,比如塞车不塞车,树种的好坏,都可能有所影响。”

正是秉承这样的理念,“五个重庆”建设开展得如火如荼——“宜居重庆”、“畅通重庆”、“森林重庆”,有效改善了重庆的硬件环境:建设“畅通重庆”,实现半小时主城,强化主城辐射功能,有效带动了区县发展;“宜居重庆”将从根本上改善重庆的人居环境;“森林重庆”则提高了森林覆盖率。而“平安重庆”和“健康重庆”,正是改善软环境的两大助力。

正是秉承这样的理念,重庆市20万余干部投入大下访活动。各级财政斥资95.9亿元让600余万群众受益,平均每天约1800名各级干部“下访”,82.5%的矛盾纠纷化解在一线。重庆还制定完善长效机制,58个督导组全方位监督,大下访上升为制度化常态。

据调查,如今有高达96%的重庆市民对未来充满信心,认为生活将会越来越美好。信心是城市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是民生质量的直接指标,幸福指数则是信心的根本和源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