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去一位朋友家做客,饭后正准备帮忙打扫,朋友捧出一个状如圆饼的机器放在地上说:“不忙,让扫地机器人来吧。”打开开关,只见机器人马上开始打着转扫地、吸尘,遇到桌角、沙发便自行后退,不一会儿就把餐厅清扫得一尘不染。朋友得意地告诉我,它也可以在主人不在家时干活,电量不够时还可以自动寻找插座充电。
机器人这么快已经进入了我们的生活?我不禁想起科幻电影里的场景:机器人与人类在各种场合自如地共处,如朋友般交谈,做任何人类能做,甚至做不了的事情。机器人真的能够“走”这么远吗?
不久前第12届高交会上,两款由中科院最新研制的机器人最大限度地展示了以上可能。一款运动功能康复机器人状如人的手臂,当失去右臂的残疾志愿者命令它“握手”时,它便听话地握起了拳头。奇妙的是,这一过程不需要任何手工或声控操作,完全经由人脑意识控制。专家介绍,这种把人脑信号反应到机械臂里的先进技术,正是随心所欲操控大型机器人的原理。
另一款名叫“可佳”的机器人“走”得更远。它能够自行上网查阅说明书,学会用微波炉做早餐,并判断自己的操作是否正确,在必要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我曾经见过工业机器人,每做一件事情都严格按照事先编好的程序,实际上并不知“怎么做”,而“可佳”在整个过程中表现出了很强的自主性,而这种“自主型”正是机器人走向智能化的标志。
当我联系中科院想就机器人问题请教一位专家时,得到的答复是:“你想了解哪方面的机器人?我们有很多的研究所都在做。”我很快弄明白了机器人研究如此受青睐的原因:在人类生活的几乎每一个领域,机器人都能够大显身手。
最先被广泛应用的是工业机器人。已经诞生的工业机器人种类繁多,如手表自动装配机器人、自动涂油机器人、搬运机器人、焊接机器人……光听名字你就知道它们能在先进制造中发挥怎样的作用,尤其是能在高精度要求下或在艰苦危险的环境中代替人类。
未来潜力巨大的是应用于现代服务业领域的机器人。当人类社会逐渐步入老龄化,人们梦想能有一种机器人老人伴侣,它在家为老人的生活起居服务,陪老人聊天、下棋,并监测老人的健康状况。这个梦想其实已经实现。目前,我国已经开发出管家机器人、老人助行机器人、监控机器人等高智能机器人。与此同时,机器人也在向医疗、教育、娱乐等领域进军。
在太空探索、深海探测等领域,人类也需要倚重机器人。将于2013年乘坐“嫦娥三号”卫星实施无人登月探测的“月球车”,其实就是一个高智能的机器人。
日本、美国的机器人研究在20年前就开始了,但我国的机器人无论在技术上还是产业化上,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专家称,日本、美国的机器人研究走的是“人形机器人”的路线,而我国走的是“功能机器人”路线,着眼于机器人的“功能化”,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核心技术。而这些先进成果的产业化也在同步推进,如深圳银星公司的扫地机器人,2010年销量突破了50万台,成为全球数一数二的机器人公司。
中科院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樊建平说,机器人产业也好,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好,我们下大力气加强对其核心技术的攻关,只要我们不惮于加入最前沿的技术领域的激烈竞争,就有可能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赢得先机。
令人欣喜的是,“十二五”期间,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国家的战略决策,这需要我们科学判断未来市场需求变化和技术发展趋势,实现重点领域的突破。我国机器人在短短几年内所“走”过的历程,让我们对明天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