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三季报出炉,云南白药表现依然不负众望。2010年1至9月,云南白药实现营业收入66.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5.42%。实现税后利润6.5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9.32%。净资产收益率达到16.75%。
从2000年开始,云南白药已经连续10年保持了30%以上的复合增长率,2009年销售收入达到70多亿元。2006年起,云南白药主要经济指标跃居我国中医药行业首位。在前不久117家基金和众多股民参与的“最受基金和股民尊敬上市公司”调查中,云南白药位居“最受尊敬上市公司”榜首。
从一个地方性的企业成长为一个全国性的企业,从一个行业的挑战者成长为行业领跑者,关键在于大刀阔斧的改革、坚持不懈的创新。
薄弱环节的“突围战”
从云南白药的业绩增长曲线图上看,2000年是个拐点,这一年开始,原本平缓的曲线开始加速上扬。
1999年,距离1993年云南白药作为“云南第一股”在深圳证交所上市已经过去6年,但“在经营运作上,在员工的思想观念上,距离一个现代企业还相距甚远。”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戚太云清楚地记得,自己是在1993年公司上市的4天前到云南白药的,他说当时人们的普遍心态是“守着白药牌子慢慢干”,到1998年销售利润也仅1000多万元。
而在这时,一向安稳过日子的云南白药遇到了强劲对手,同样作为外伤治疗和快速止血产品的邦迪创可贴进入中国市场,以其便捷、低廉,对传统的云南白药外用散剂的市场造成巨大的冲击,“本来云南白药的生产能力就有限,在那些日子里,仓库里还经常堆满了货。”
面对困境,在当时新任公司总经理、“跑市场出身的”王明辉带领下,云南白药以市场为中心、以销售为突破口,打响了企业改革的突围战。
改革从营销体系入手,因为销售是当时最薄弱的环节,云南白药当时在全国的销售人员,包括仓库发货人员在内只有84人,基本上不需要外出推销。而外地客户反映,“几个月都见不到办事处的人。”
2000年开始,云南白药在销售人员中实行了在当时引起很大震动的“内部创业机制”:把全国市场划分为15个区域设立分公司,面向全国公开竞聘销售员,采取超额利润分成和末位淘汰相互制衡的激励措施。“当时集团高管一年收入不到10万元,而销售业绩最好的广东大区经理一年拿到了60多万元。”戚太云回忆,一年下来,有的区域主管受到重奖,也有的区域主管被撤换。
市场营销体系构建起来后,公司对市场销售终端的管理加强。如今,云南白药在全国的3万余个产品销售点,服务到县级市场、医院及乡镇卫生所。销售中不论出现什么问题,都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得到解决。同时,公司的产品也能在最短时间送达各销售点,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企业的产品得以真正贴近消费者。
倒逼出来的全方位再造
从营销体系破题的改革向生产体系、管理系统、业务流程全方位铺开。“销售局面改变之后,改革的压力传导到更深层的公司内部。这其实是一个倒逼的过程。”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明辉说。
在收入分配上,“薪点工资制”取代了通行多年的国企年工资标准考核体系。以往决定薪酬高低的标准主要是工龄、学历、职称、职务等相对稳定的“硬指标”,而通过对岗位的重新科学评价,云南白药对158个岗位进行了逐一的评价和打分,确定了每个岗位的“薪点”,据此每个月都要考核出优、良、合格和末位,进行相应的奖罚。与此同时,对公司管理人员开始实行年薪制,对特殊人才还实行了“工资特区”。
在研发领域,云南白药将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技术中心和研究所合并,成立了云南白药集团天然药物研究院,从基础科学研究领域“借用”来一套“首席科学家制”,从项目的确定、研发人员的配备、经费的使用整体等,“首席科学家”都被赋予非常大的自主权,由其承担整体的研发的进程、责任。成果共享方式让科研成果与科技人员的收益紧密挂钩,极大地激发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在生产和销售之间,建立起了以销定产的“内部模拟市场”,也就是经销商拿着货款来下订单,通过ERP信息系统,各事业部与生产、质量、财务等各部门共同制订采购、生产以及资金使用计划。生产制造中心要拿到订单才能生产。柔性的“订单制”模式使云南白药在成本控制、快速反应等方面更具竞争优势,降低生产和销售风险。
强化生产管理。2000年8月,集团生产系统改造通过国家GMP认证,从根本上保证了产品生产的质量,公司对生产过程的管理上升到一个新的层面。2001年,公司推行ERP管理系统,将生产制造分成8个核算单元,用计算机系统对生产成本、效益进行精细化核算。
用了两年多时间,企业实现了从管理方式、业务流程、绩效考评到经营理念的再造和升华,实现了从生产经营型企业向市场经营型企业的转变,“实际上云南白药已经成为一个全新的公司”。
“虚拟企业”的实在收益
云南白药集团近8000人的员工队伍中,机关管理部门只有不到30人,研发人员200多人,而生产车间仅有500余人,这是目前该公司根据市场变化“以变制变”的人员配置。
一切围绕市场,云南白药集团内部公司架构也从以往以产品为中心,转变为以市场为导向的弹性架构。
2003年,公司只派出3个人,带着500万元的支票到了上海;6月成立公司,当年实现盈利1000多万元。云南白药创可贴现在已经成为销售超过7亿元的品种了——解析已成为商学院经典案例的云南白药创可贴的运作,可以看出云南白药是如何借助外部资源、扩充企业边界的:研发委托给在材料方面有技术储备的一家美国公司,生产委托给在绷带和黏性贴等领域拥有领先优势的一家德国公司,而云南白药自己则提供核心药物,同时利用已有的品牌和渠道,做自己最擅长的销售。
这样一种“虚拟企业”的运作模式,被成功复制到云南白药的多个项目。“先借助外部资源检验市场,取得成功后再大规模投入,至少有两个好处:一是降低了立即上马生产线的投资风险,二是达到了快速向市场推出新产品的目的。”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健康事业部总经理秦皖民说。
“先有产品,后有事业部,这是个水到渠成的过程。”秦皖民介绍说,在云南白药牙膏产品开发初期,由于缺乏牙膏制造技术以及设备,云南白药先委托杭州、昆明两地的牙膏生产厂家加工。在销售方面,他们也先借用公司已有的医药销售团队和渠道“试水”。当云南白药牙膏被市场接受后,才成立健康产品事业部,逐渐自建销售渠道和生产线,大规模向市场供应云南白药牙膏。因此,云南白药牙膏项目的全部启动投资,仅有主要用于研发和试销的几百万元,以后的投资主要来自前面盈利的滚动投入。
这种完全从市场需求出发的“虚拟企业”的运作模式,构筑了云南白药独特的“轻资产盈利模式”,也构筑了企业的整体竞争能力。2008年、2009年,云南白药的净资产收益率均高达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