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摄影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0年12月2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武汉黄鹤楼科技园:
营造创新环境 提升创新能力
各地经济发展 新亮点
图/本报记者 李树贵 文/本报记者 郑明桥
黄鹤楼科技园涉及日化、食品等多个行业,开辟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产学研合作之路,来自全国各地的40多所科研院校的专家学者及数千名科技精英汇集于此,为科技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黄鹤楼科技园里,科技成果的实验和中试环环相扣,研发和生产无缝对接,每项成果都可以从实验室直接到达工业化生产车间。
花园式的厂房、设备先进的实验室,黄鹤楼科技园最大限度地为员工创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
科研人员将天然的中草药制成菊花茶、润喉糖、保健酒、护肤品,取得了良好效果。
由黄鹤楼科技园产出的新技术成果直接转化成新产品面向广大市场。
黄鹤楼品牌不断延伸产品链,香精香料生产、包装印刷等产业研发和生产无缝对接。
天然植物应用实验室的科研人员正在进行新产品攻关。目前,黄鹤楼科技园在天然本草香精香料等领域共累计完成了213项科研成果。
黄鹤楼科技园通过高层次人才引进,形成良好的创新环境,人员构成年轻化,平均年龄在26岁左右。

2007年9月,武汉黄鹤楼科技园揭牌,围绕产品研发、生产、包装等多个环节,建立起众多专项科研机构,从各个层面为黄鹤楼品牌注入自主创新的活力。

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黄鹤楼科技园开辟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产学研合作之路。通过专业和领域的细分,园区内各个研究机构分别对相应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进行甄选和提炼,找寻有利于提升黄鹤楼品牌发展的研究项目。

为此,黄鹤楼科技园与行业内外40多所科研院校、数千名社会专家开展技术合作,并以科技成果转化型、风险共担型等方式,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成果转化,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在黄鹤楼科技园,香精香料生产、包装印刷等产业已形成多个科技成果的中试转化平台,实验和中试环环相扣,研发和生产无缝对接,每项成果都可以从实验室直接到达工业化生产车间。如薄片实验室与生产车间的无缝对接,一年节约成本逾6000万元。

天然草本提取活性成分、可降解包装、添香型薄片,由于整合了各方技术资源,3年来,一批批令同行羡慕的核心技术在黄鹤楼科技园诞生。

2006年10月成立的工艺装备研究所,没有一个是专职研究人员,从普通技师到高级工程师,工艺装备研究所的成员吸纳了产品生产、包装各个环节的专家能手。通过“一带一”师徒制、导入课题制、项目责任制等新机制,黄鹤楼科技园吸引了大批专家,化学、医学、药学、生物学、管理学、设计学等多个专业领域的2400多名优秀人才汇聚科技园,不断培养技术创新领域的新生力量。

黄鹤楼科技园采用了首席研究员奖励、基础研究奖励、科研成果转化管理办法、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等办法,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此外,为建立全员创新、持续改进的运行机制,科技园里设置了黄鹤楼学院,计划分5年开展全员品牌文化和素质技能培训,实施全员科学素质计划,实现员工与品牌的同步成长。

经过3年的发展,黄鹤楼科技园已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目前,其拥有19个研究所、2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已累计申报专利760项,完成科技项目638项,其中省部级项目73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2项。

采访感言 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郑明桥

黄鹤楼科技园在湖北神农架林区有一个天然本草中草药种植基地,他们与当地农民签订了订单式生产收购合同。只要农户按照科技人员指导的生态基地标准进行生产,全部使用有机肥种植,使产品质量达到要求便可以高出市场价格收购。

科技园已积极地承担起了社会责任,发挥了龙头企业生产基地的辐射效应,引导农民走科学种植致富之路,带动了基地周边农业发展走向循环经济的良好格局。外延基地成为了当地农业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充分发挥了其联动效应与扩散效应,帮助农民掌握了新的农业科技知识和手段,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