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区域经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0年12月2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辽宁省清原满族自治县:
让“辽东绿色明珠”放异彩
本报记者 王学仁 通讯员 赵尔国
在红河漂流旅游的牵动下,清原开发了一批特色旅游项目。2010年,清原旅游综合收入预计达22.8亿元。 本报记者 王学仁摄

位于辽宁省东部山区的清原满族自治县,近年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探索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取得了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的良好发展局面。

“十一五”期间,清原县地区生产总值由22.43亿元提高到84亿元,增长了274.5%,年均递增30.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1.43亿元提高到7.1亿元,增长了4倍,年均递增37.8%;农民人均纯收入由3203提高到6169元,翻了一番,年均递增14%。

生态立县 打造三大基地

清原是辽宁省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基地,包括辽宁母亲河之一的浑河在内的4条河流发源于该县,为辽宁中部城市群水源地大伙房水库提供了52%的水源量。多年来,清原从实际出发,坚持以建设辽宁生态大县为总纲,不断完善发展思路,着力把清原这颗“辽东绿色明珠”建设成为辽宁中部城市群的水源基地、休闲娱乐基地、绿色食品基地。

在相继投资6000多万元,改造、关停了一批污染企业,保护青山绿水的同时,清原大力实施水源涵养林保护工程、生态水利工程、农村能源工程、环境质量建设工程,深入推进生态建设。5年来累计植树造林41.66万亩、封山育林50万亩,森林覆盖率由71%提高到73.7%。建设污水处理厂2座,日处理生活污水合计1.8万吨,减排化学需氧量1900多吨。大力推广“四位一体”沼气大棚、秸秆气化、太阳能房、节能炕灶,户用沼气池达12279户,节能炕灶达到6.68万户、10万铺,被动式太阳能房累计达180万平方米,太阳能热水器达5000平方米,秸秆气化站达到16处。并推进生态水利工程,完成水库除污加固19座,筑堤394公里,工程防护107公里,生物防护294公里,水土保持治理面积27万亩。大力整治村镇环境,被评为省级环境优美乡镇1个、省级环境优美村6个。

在保护优美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清原充分利用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清原精心培育的红河峡谷漂流,近几年每年接待游客达60万人次,被国家体育总局定为漂流训练基地,先后承办了全国自然水域辽宁清原红河峡谷漂流大赛和国际自然水域漂流大赛,获评国家4A级景区、辽宁省十佳景区及社会信誉知名景区。

在红河漂流旅游的牵动下,清原又相继开发了砬子山风景区及暖泉子农家游、湾甸农艺园、台沟生态游等一批特色旅游项目。2010年,清原旅游综合收入预计达到22.8亿元,比“十五”期末增长了近16倍,年均递增76%。

突出优势

特色产业富民

清原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充分发挥生态优势、资源优势,大力推进绿色、特色产业开发,发展生态型、现代化农业。

“十一五”期间,清原根据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和绿色食品农药、肥料使用准则,制定相关技术操作规程20个,实施了一系列管理制度,被确定为辽宁省第一批绿色食品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和加工基地、食用菌标准化生产和加工基地县、中药材GAP生产加工基地县。绿色品牌效应突出,“三品”认证总量达85个,其中绿色食品9个、有机食品28个、无公害食品48个。

清原大力推动独具辽东山区特色的种、养业规模发展,培育主导产业,促进农民增收。以产量位居全国首位的北龙胆为主的中药材人工归圃生产达到62万亩,5年增长了2倍;以香菇为主的食用菌生产达3000万箱段,刺嫩芽、猴腿等为主的山野菜生产达到6.05万亩,5年分别增长了2倍和1倍。

另外,以人工选育的马鹿新品种——清原马鹿为主的鹿业养殖达1.3万头,商品林蛙年产量达3000万只,黄牛、生猪、羊、肉鸡等特色养殖规模大幅提升。清原新建省级畜禽养殖标准化养殖小区120个,畜牧业专业合作社达35家,农民人均牧业纯收入占到了总收入的三成。特色产业发展为农业和农村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清原农业总产值、农业增加值,将分别比“十五”期末增长2.1倍和1.1倍。

在“十一五”期间,清原大力推进生态资源深加工企业群建设,围绕绿色粮豆、中药材、山野菜、食用菌等特色产品深加工,培育龙头企业,以龙头带基地、基地带农户,拉动农民产业致富。清原年销售额2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29家,年销售500万元以上的企业18家,其中省级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家、市级17家,共创名牌农产品17个,三源金米、清河大米、汇鑫食用菌等产品远近驰名。如今,清原的粮食订单面积达到32.8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58%。

科学借力

促进工业经济提质增效

清原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持工业强县、项目立县的发展战略,大力推动地方经济建设迈上发展的快车道。

清原坚持以发展民营经济为主体,大力招商引资,借力发展,不断扩大开放。针对县情实际,确立了“全力抓工业、集中抓园区、重点抓项目”的思路,精心打造“五园一线”。以国道202线清原段为经济隆起带,建设了县城健康食品加工园区、湾甸子林产品深加工园区、斗虎屯建材及机加工园区、马前寨输变电产业集群区等5个工业园区,筑巢引凤,全力引进项目,特别是投资大、科技含量高、经济拉动作用明显的项目,不断壮大工业经济规模。“十一五”期间,清原共引进投资千万元以上项目44个,仅2009年,实际利用外资到位额5171万美元。

清原通过招商和招商改造新建的企业总数目前已达5368家,其中规模企业184家,是“十五”期末的3倍,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项目支撑,并形成了冶金、采矿、食品、轻纺、建材、林产品加工、农产品加工等20多个工业门类。2010年预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80亿元、规模企业总产值114.6亿元、规模企业增加值32亿元、规模企业利润8.8亿元,分别比“十五”期末增长6.2倍、12.5倍、13倍和7倍。民营企业工业创造的税收,如今已占到清原税收总量的六成以上,其中纳税超亿元的企业2家、超千万元的企业8家,有力地推动了地区财政建设。

改善民生

让群众拥有幸福生活

清原在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中,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实施“民生工程”,为和谐社会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清原积极争取和落实各项惠农政策,5年来,粮食直补由不到700万元增加到3457万元,农机购置补贴5年累计争取935万元,带动新增农机具750余台套。落实了家电、汽车下乡补贴政策,开展了农业种植业保险。并进行了农民负担专项治理,减轻农民负担近160万元,完成了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和农村小型水利设施管理体制改革,简便了小额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手续。同时投入财政扶贫金5920多万元,扶贫116个贫困村、3.4万户,发展种植、养殖、林果业等增收项目30多个。

清原大力改善人居环境,5年累计投入20多亿元用于城市建设,县城道路总长达38.4公里,绿化覆盖率达32%,人均居住面积达17.1平方米,均比“十五”期末大幅增长。公路总里程达到1841公里,比“十五”期末增加650公里;桥梁达576座,增加了185座;公路密度达46.96公里/百平方公里,提高16.56公里/百平方公里。累计建成1000平方米以上的乡村文化休闲广场30多个、500平方米以上的80多个,新建乡镇综合文化活动站7个,建设标准乡村惠农书屋93个,建设农村社区服务中心2家。

清原的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2010年纳入城镇社会养老保险、农村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工商保险分别达到2.9万人、1.2万人、1.4万人和1.3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口已达20.57万人,参合率达89%。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两次提标扩面,现已保障488户、9844人,占非农人口的8.9%;农村最低生活保障4次提标扩面,现已保障9084户、1.56万人,占农业人口的6.5%。提高了农村“五保”人员保养水平,集中和分散供养的分别提高了1500元和1000元的供养标准。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