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化传播插上信息技术的翅膀
文化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管理中心副主任 崔建飞
信息技术对文化和文化传播的强大推动,我们都已经非常熟悉。信息技术因其传输的快捷性、传播的广泛性、复制的无限性和保存的永久性,而具有大众性的品格。在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是面向大众、面向基层尤其是面向广大农村的,因此,文化传播就更应该借助信息技术的翅膀,飞得更高,飞得更远,让广大城乡基层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先进和优秀的文化,接触到只有走进城市电影院、图书馆、美术馆才能欣赏到的文化作品。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消除数字鸿沟、全体人民共建共享改革开放成果的需要。
目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大惠民工程主要有:广播电视村村通、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
全国文化共享工程于2002年4月由文化部、财政部共同组织实施,它依托我国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村文化室(文化大院)组织系统,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将中华优秀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整合,通过工程网络体系,以互联网、卫星、移动存储、镜像、光盘、有线电视/数字电视网等方式,实现优秀文化信息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共建共享。截至2009年底,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数字资源量已达到92.27TB,已建成1个国家中心、33个省级分中心;县级支中心达到2814个,乡镇基层服务点达到15221个,合作共建村级基层服务点达到75万个。
共享工程的另一种服务终端是电脑。在互联网接通的基层点,村民们可以免费上网;在互联网不通的地方,则通过卫星把国家中心传输的资源下载到服务器里,供村民观看。山东泰安市岱岳区大陡山村村民夏百嘉这样谈他的经历:“我2002年内退后回到家乡大陡山村,先是养鸡,由于‘非典’影响,我创业之初的6万元都赔光了。村里看我困难,动员我养牛。我来到村里共享工程文化站点,管理员帮我从网上选了荷斯坦杂交奶牛。到2005年,我所养的奶牛平均每头产奶45斤左右。到2007年,我一年的纯利润超过了18万元。”
兴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主要是为了消除数字文化鸿沟,保障基层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然而,仅仅有全国文化共享工程是不够的,包括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在内,也仍然是不够的。它需要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支持与努力,它期待常态化的体制机制的保障。虽然今天由于种种原因城乡互联网普及率的差距还很大,但信息技术毕竟为我们带来了希望,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建设的时期已经到来!
文化企业的发展必须要有长远眼光
中国保利文化集团公司副总经理 周 游
作为一个企业的经营者、管理者,我想通过保利文化的10年发展,谈谈对于文化企业发展的一些思考。
保利文化集团有限公司的前身是保利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是中央企业中国保利集团下属的一级子公司。保利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成立于2000年2月,到今年整整10年。10年中,我们从一个规模很小的文化公司,发展到拥有30多家二级、三级、四级企业的集团公司,2010年总资产已达14亿元,税前利润将突破3亿元。回顾10年来的发展历程,我们感触最深的一点是,文化企业的发展必须要有长远的眼光,绝不可急功近利。
为什么说不能急功近利?因为文化品牌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现在,很多文化公司都觉得钱好赚,拍部电视剧可以赚钱、弄部电影也能有挺好的市场效益。但我们通过自身发展体会到,企业要发展,首先要树立一个长远的目标,不能仅仅考虑今年做个什么作品或明年搞场什么演出。
2002年,我们在北京制作过一个大卫·科波菲尔的魔术表演,创下了北京当年的售票额最高纪录。但是两年之后,当我们再次把大卫·科波菲尔的表演引进中国时,却赔得一塌糊涂。何以如此,是市场环境变化了吗?也不尽然。虽未深入分析原因,但这件事至少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文化企业应该有一个发展目标,制定一个远景规划,根据这个远景来发展相关的产业,倘若只是一单一单地随机做,风险是很难控制的。
此外,做文化产业还要记住:做自己能做的事。文化产业包罗万象,要弄清楚究竟什么适合自己做。比如,大型演出、广告、艺人经济等都曾经列入过我们的主业,但后来发现这些并不适合我们做。那么,我们如今的3大主业又是怎么形成的呢?
首先说剧院管理。公司创建之初拥有一座北京一流的保利剧院,我们在保利剧院的经营过程中培养了一批剧院经营管理方面的人才,有了自己的管理队伍。另一方面,我们总结出了一套剧院的管理标准,如今这套标准已在全国放大。除保利剧院外,我们还管理着其他16家一流的现代化剧院,其中包括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深圳保利剧院等。现在,各地修建剧院时,不少会考虑是不是可以由保利管理,说明我们的品牌已经树立起来。同时,通过建立这样一套剧院管理连锁网络,我们的演出业务也获得了长足发展。我们管理的剧院中,每年的演出量已经达到2000场,其中绝大部分是我们自己组织的演出。我们正是通过建立渠道网,有力地促进了演出业的发展。
第二个主业是艺术品经营和拍卖。很多人都知道,1999年和2000年,我们斥巨资从海外抢救回圆明园的3个兽首,曾轰动一时。随后,我们建立了保利艺术博物馆,但这只是一个展示渠道。尽管我们也收门票,原来收50元,现已降至20元,远抵不上运营维护成本。然而,通过抢救文物、通过建立博物馆,我们建立了自己的一套专家体系,有了这样一个专家库,我们实际上拥有了国内最好的智囊团,这对于我们从事艺术品经营、拍卖就是一个最大的保证。另外,由于保利集团的央企品牌效应和强大资金支持,所以,我们在拍卖行业迅速做到了全国前两名的位置。今年上半年春拍,我们单季创造了33亿元拍卖成交额———中国艺术品拍卖的单季最高纪录。
第三个主业是影视制作和影院建设。我们最初也热衷于拍摄电影和电视剧,但考虑到电影市场还不是一个完善的产业化市场,因而从2005年开始,我们把重点放到了影院建设和院线的平台上。近年,我们在北京、重庆、郑州、深圳、广州等城市建立的多厅电影院,都取得了不错的市场效益。
总的来说,通过多方尝试我们最终认识到,以我们的能力和团队的特点,做渠道、做终端可能是更好的选择。做自己能做的事情,做自己能够控制的事,这对于一个文化企业的发展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金融应与文化相互支持相互促进
中国银行总行公司金融总部总监 李 芒
我们国家融资市场有一个特点,就是以商业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占到全社会融资总额比例的80%。由此可见,没有国内大型商业银行的介入和支持,国内的文化产业要获得大的发展就可能存在一定困难。
应该说,国内的商业银行或者金融机构,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有非常高的参与热情。一方面,我们有成熟的模式和经验在前面可资借鉴,比如,美国的大文化产业占到总GDP的20%以上,排名前400位的大公司里有将近70家涉猎文化产业的内容。从国内来看,随着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内文化产业也保持了15%以上的增长速度,增长速度远高于GDP、第三产业的增长。随着国家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政策导向进一步明确,文化产业必将成为未来经济的增长点。
另一方面,从银行自身的经营管理和经营战略来讲,随着我们国家金融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经营管理更加科学透明。但是,受历史因素和国内结构的影响,商业银行的行业集中度还是比较高的。我们有一个统计,国内银行信贷资产中,房地产业、钢铁业等10大行业占比超过50%。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加快转变以及产业政策、环保要求、监管标准等的调整,文化产业作为资源集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行业逐渐受到广大金融机构的青睐,银行的信贷资金有充分的热情投入文化产业。
需要指出的是,国内文化产业起步较晚,文化企业规模小、自有资本弱、经营范围有限。另外,大量的文化企业有很多无形资产,而我们现在缺乏客观有效的评估转让机制。在日常工作中,我们经常碰到大量出版、影视、演艺企业希望通过作品寻求合作的情况。
当然,我们也在积极着手研究和探寻商业银行如何做好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工作。从我们自身来讲,第一,要坚持解放思想,跟上时代要求。现在,我们正通过走访文化企业,认真与方方面面的专业人士进行学习交流。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国内金融机构对文化产业的理解和认识能力能有比较迅速的提升。第二,坚持业务创新,满足客户需求。文化产业与传统的房地产业、制造业确实有很大区别,商业银行传统的存贷汇等简单业务已经不能满足新鲜的文化企业的要求。目前我们也在开动脑筋想一些办法,更多地通过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相融合等方式帮助企业解决困难。同时我们也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通过并购等方式支持帮助他们进行强强联合,或者支持跨地区、跨行业的扩张和发展。第三,我们也坚持学习借鉴,不断丰富经验。中国银行相比其他银行跟国外的联系更多一些。国外金融资本与文化产业的发展基本是规模化和专业化并重,依靠较为专业的市场环境,通过专业分工来分散风险扩大规模。对于一些相对复杂和高端的文化产业,国外金融机构会组建一些专门的机构团队,给予个性化的服务、支持发展。这些都很值得我们借鉴。第四,坚持相互合作共同完善市场。国外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完善规范的基础和制度保障,从无形资产的评估到交易都有一系列的专业机构参与,也有严谨的法规和制度约束。
近年来,我们高兴地看到,国内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公司、专业评估机构等都开始关注文化产业的发展。当然,推动金融与文化产业的互相支持和促进还需要完善的配套法律体系和市场上公允的价值认可。
“一县一品”触探文化大发展的自身规律
湖北省宜昌市文联秘书长 杜 鸿
如何在行政区划之内整合各方力量和资源,培植自己的品牌和文化产业,并将之作为基层文化工作的努力方向或发展思路?带着这个课题,湖北文联带领全省县市区文联,从2004年起就开始着手“一县一品”文艺品牌创建工作的尝试。
湖北的“一县一品”创建工作,最初是以文联的工作方法提出来的,因为湖北大部为山区,在农村经济发展上有一个约定俗成的“一村一品”的说法。到2009年,湖北省文联的“一县一品”建设受到省委的高度重视。在2010年的全省宣传部长会议上,“一县一品”文化品牌建设被纳入全省10项重点工作,并且从省财政争取到专门项目配套扶持经费,出台了以“五有一培育”(有地域文化特色,有特色文化活动,有文化建设项目,有文化运营主体,有文化消费群体,培育成当地特色文化产业)为核心标准的创建方案。这项工作也由文联工作重点变为基层地方党政主要负责人高度重视、党委常委以上负责人亲自主抓的文化发展工程。更重要的是,以“一县一品”文化创建工作为载体,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规律性触探与融合之路基本形成。“一县一品”的定义,就是指基于县(市、区)行政区划,依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一个县(市、区)在一定时期内重点培育和推出一个文化品牌。
“一县一品”文化品牌创建的总体目标是:经过3年左右的努力,在全省县域范围内打造一批富有本土特色、展现湖北形象、深受群众喜爱、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国内外产生较大影响的文化品牌,最终实现运用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方式,实现文化品牌创建与经济、科技、教育尤其是旅游业发展的高度融合,并充分利用文化品牌的整合、集聚、增值、辐射、放大效应,吸引众多投资主体参与创建,使更多相关产业注入特色文化元素,形成文化产业链,成为当地经济新的增长点。
宜昌是湖北启动“一县一品”文化品牌创建工作的重镇,行动早,规划早,经验也多。几年来,我们通过舍弃一批、调整一批、整合一批,将原来13个项目重新调整为16个项目,确立了秭归“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五峰“刘德培民间故事”等16个“一县一品”文化品牌项目,并建立了“一县一品”文化品牌项目库,每个项目均突出了大品牌、大产业在内涵与外延上的特质。
湖北“一县一品”文化品牌创建工作的确立、启动与全面运行,一举将过去被视为边缘事业、边缘产业的文化品牌建设,打包融入到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之中,使基层文化事业发展不再“抱着金饭碗讨饭吃”,而是能够增强自身发展功能,辐射和渗透地方经济发展,最终支撑地方经济发展成为可能。与此同时,我们努力将现行基层文联的人力、财力、物力最大限度地转化成文化大发展的生产力。由此一来,不仅奠定了文化发展的主体性地位,增加了发展的造血功能,同时也提振了文化工作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制度建设是文博事业发展的关键
江苏省南通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 王倚海
江苏南通是滚滚长江和滔滔黄海共同造就的城市。1905年,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先生创办中国第一个公共博物馆————南通博物苑,中国博物馆事业在南通发端。
南通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12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50处、各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32处;有博物馆30座。
改革开放以来,南通的文博场馆从形单影只到品种繁多,文物保护单位从一般修缮到合理规划、科学保护。这些变化绝不是偶然的,实践让我们认识到,制度建设是文博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关键。
从1983年到2005年,南通市政府先后4次公布了我市50个文物保护单位,颁布的《南通历史文化保护规划》、《南通市市区历史街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暂行规定》将文物保护纳入法制轨道。与此同时,全市投入数亿元,修复、修缮各类文物建筑,并依托社会力量新建了一批新的博物馆。在妥善处理文物抢救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关系时,积极探索保护前提下的利用,科学、合理地发挥文物对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作用。1987年以来,全市投入6000万元,修复、修缮各类文物建筑30多处。对使用名人故居、古建筑而一时难以迁出的单位和个人,市里要求其与文物管理部门签订使用合同,对其提出严格的文物保护要求。为有效保护丁古角明代住宅,经省政府同意,并报国家文物局批准,市里对6间民居进行了异地搬迁。1997年,又筹集资金50多万元,维修了光孝塔,恢复了其宋代风貌。如皋博物馆(水绘园)、海安博物馆(韩国钧故居)、如皋文庙大成殿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也在省市有关方面的关心和支持下得到了保护性维修。
随着南通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全面进步,南通文博事业也进人了飞速发展的快车道。其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及全面、统筹、协调发展的理念,都是对传统的博物馆运行与管理模式的突破。而濠河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与开发工作,就是科学发展的例证。
濠河是南通旧城的护城河,周围密布着南通博物苑、沈寿艺术馆等文物保护单位。以前,由于缺乏合理规划和整治,两岸不少污染较大的工厂和违章建筑相继建立,导致河水污染,河床淤塞,文物保护单位也不同程度地受到侵蚀和威胁。经过不断整治、开发、建设,濠河水不仅恢复了往日的清洌,而且周围景色更美。为此,南通先后搬迁了有污染源的工厂和车间22个,拆除了违章建筑12万平方米,清淤28万立方米,修建桥闸、泵站5座,从根本上改善了濠河水质。与此同时,还修建了电视塔、纺织博物馆、沈寿艺术馆、张謇纪念馆、濠东生态绿地、文峰公园等20多个新景点,并开辟濠河沿岸林荫道近20公里,使濠河沿岸充满了文化气息,成为南通的一张城市“名片”。
推动基层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辽宁省营口市文化广播电影电视局党委书记、局长 曲景太
辽宁省营口市是一座地处渤海辽东湾东北岸、大辽河入海口的海滨城市。营口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不仅是盖州高跷、辽南皮影、袁派评书等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祥地,而且是金牛山古人类文化、新石器时期石棚文化、汉代文化以及现代港口文化、望儿山敬母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的诞生地。近年来,我们按照“三贴近”原则,从文化资源向基层倾斜入手,在推动基层文化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是领导力量向基层倾斜。这方面的做法是:坚持“四个纳入”和建立“五个机制”。“四个纳入”就是坚持把基层文化建设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和行政管理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所需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将基层文化建设纳入干部政绩考核内容。“五个机制”就是建立和完善基层文化经费投入机制、面向基层服务机制、基层文化工作运行机制、多元化基层文化发展机制和人才队伍培养机制。
二是文化设施向基层倾斜。我们坚持把基层文化建设的重心放在乡村和社区。据初步统计,“十一五”期间,全市各级财政投入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经费累计达9.5亿元,基层文化场馆面积达45万平方米。在基层文化建设工作中,我们重点实施了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家书屋、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村电影放映“五大工程”,以及城市社区文化广场、社区文化活动室“两大工程”建设。全市1753个20户以上自然村全部实现了广播电视村村通;以广播电视网络为依托,采用“进村和入户相结合、点播和广播卫星相结合”的方式,完成了784个乡镇、村共享工程服务点建设任务;用3年时间完成了644个农家书屋建设任务,实现了村村有农家书屋的建设目标;乡镇综合文化站达到省级标准,具备图书阅览、文艺演出、电影放映、展览培训、文体娱乐、群众活动等功能;大力实施了电影放映数字化工程,全面实现了每个乡镇都有数字放映机、每村每月放映一场电影,并在全省率先实现电影放映数字化目标。
三是艺术人才向基层倾斜。近年来,我们通过选派和培训两种形式,加强了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以文化体制改革为契机,采取由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的方式,把51名专业艺术人才安置到社区任文化辅导员。目前,全市94个社区基本做到了每个社区都有1名文化辅导员。今年,我们还启动了文化馆站辅导集中培训工程,对全市基层文化(艺术)馆工作人员进行了大面积、全方位的集中培训,基层文化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明显提高。
四是文化活动向基层倾斜。为了推动基层文化的有效开展,我们在全市广泛深入地开展了以建设先进文化社区,建设先进文化乡镇,文化进校园、进企业、进军营、进家庭、进乡村为主要内容的“两建五进”活动。每年,我们在城区确定10个重点社区,在农村确定10个重点乡镇,通过典型引路,影响和带动周边社区、乡镇文化活动的开展。从2006年开始,我们对博物馆、图书馆、纪念馆等文化场所全部实行免费开放,进一步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几年来,通过文化资源向基层倾斜,营口成为全国地级市文化体制改革示范市,农家书屋建设的经验在全国交流,博物馆连续3年被评为“全国文物工作先进集体”,图书馆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一级图书馆,一批社区被评为国家级、省级文化先进社区,一批乡镇、村被评选为省级文化先进乡镇、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