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专题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10年12月1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注入强大文化力量
———2010文化发展论坛发言摘要(二)
  近年来,广播影视产业以独特的影响力,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深受广大观众欢迎的影视佳作不断涌现,大大丰富了城乡人民的文化生活。图为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主旋律电视剧《红七军》、《永远的田野》剧照。  海 涛图/文

让中国电影重新回到观众的掌声中

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副局长 毛 羽

  党的十六大以来,国家广电总局推进电影数字化改革发展,取得了可喜成绩。尤其国务院相继出台《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关于促进电影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文件,为电影产业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环境。电影票房、观众人次、影院数量步入健康快速发展的快车道,电影在跨越式发展的轨道上不断进步。今年1至9月,票房已经超过2009年全年,目前中国电影人正在为全年票房实现100亿元而努力。

  国产电影市场份额是衡量电影发展的硬指标,截至目前,今年共有13部国产影片票房过亿元, 30部国产影片票房在1000万元到1亿元之间,呈现出电影人期望的电影票房梯级分布。其中,《唐山大地震》票房突破6.65亿元,创下了国产影片新的票房里程碑。

  电影市场的崛起促进了电影生产,各类资本投入影片制作,在竞争中探索中国电影如何与观众建立更加良好的关系,对电影的投资热情持续高涨。令人高兴的是,经过《英雄》、《十面埋伏》等影片的探索,到今年《风声》、《唐山大地震》等影片的问世,在体现中国大片风采的同时,影片中蕴含的主流价值观越来越多地被观众所接受。更让人高兴的是,一批小制作电影开始关注社会民生和百姓喜怒哀乐,以温暖的情怀、感人的情节感动了观众。比如《杜拉拉升职记》等影片,其受市场欢迎程度标志着中国电影开始由大片一花独秀向多类型方向发展,中国电影正在走向成熟。

  影院建设方面,到10月中旬,我国新增影院208家、银幕934块,超过去年全年规模。到目前为止,我国与国际接轨的2K数字银幕超过3468块,其中1920块具备放映数字3D的能力,适应中小城市和中小银幕的1.3K放映系统突破了600套。

  农村电影是政府主管部门在大力推进中国电影产业化的进程中一刻也不能忽视的事业。作为我国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十一五”期间稳步推进。按照中央确定的“市场运作、企业经营、政府购买、群众受惠”的农村电影发展新思路,广电总局提出通过数字创新带动体制机制创新,在国家发改委的资金扶持下,我国初步建立了农村电影放映监管平台、农村电影体系、覆盖全国农村的电影放映网。到9月底,全国组织农村院线232家、放映设备42065套,按全国目前共有4万多个乡镇计算,基本做到平均每个乡镇都有一套数字电影放映设备。到今年底,我国农村将基本完成从胶片电影放映向数字电影放映的转变,基本实现每月每村放映一场数字电影的目标。

  通过不断努力,中国电影走上了健康发展之路,尽管全行业为之努力奋斗的百亿元目标相对其他行业还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数字,但中国电影重新开始回到中国观众的掌声之中,电影院里聚集的人气,让中国电影人恢复了信心、看到了希望。

消费需求是文化发展的巨大机遇

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 张颐武

  我主要从两个角度来探讨文化发展问题。一个是中国文化和世界发展的问题;一个是从消费结构和社会结构一些新的变化谈文化发展的机遇。

  上个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我们一直有一个很内在的焦虑,就是文化如何走向世界,觉得我们的文化没有走向世界。现在看来,这个问题已经得到解决,中国的文化已经是全球文化的一个部分。虽然我们的文化还没有达到全球影响力,但现在已经是全球文化的重要构成。这也是一个变化,而这个变化又带给我们一个很强的文化焦虑,就是我们的软实力建设还不够,我们怎样在世界占有更大的份额,这同时又是一个重大的机会。

  从内部看,我觉得中国消费情况的一些变化,造成了新的巨大的文化需求,也使我们的文化站在了一个新平台上。一是“80后”、“90后”的年轻人成为文化消费的重要力量,特别是对电影消费等影响越来越大;二是二三线城市乃至四线城市快速繁荣,这些城市的消费能力的释放,将会对文化有一个持续的需求,这是一个重大的改变;三是我们的文化消费习惯的改变。以往,我们的消费者大都不愿意或者不习惯为文化服务和知识来付费。现在,这种观念随着中国大的社会环境的变化正在被改变,年轻的消费者开始愿意为文化服务和知识付费,比如玩游戏,他们会为点卡付费,消费习惯发生了改变。另一方面,中国的中等收入阶层也开始被逐渐训练、被习惯,他们随着国际经验的增多,开始习惯为文化服务、为知识付费。这也为我们的文化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会。

  年轻一代消费力量的加入、二三线城市乃至四线城市的快速崛起、我们开始愿意为文化服务和知识付费,这3点改变了我们的文化平台。“十二五”规划建设,就是在这样一个平台上面展开我们的文化发展前景的。所以,对我们来说,这既是文化产业的机会,又是文化事业的机会。

  从这个角度看,我认为涉及文化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的新议题中有两个问题值得格外重视。一是二三线、四线城市的发展空间如何寻求内源性的发展,比如吸引全国各地的人才来发展。这对每个二三线乃至四线城市来说都是重大的挑战,也是前所未有的机会。

  二是需要树立和追求一个全球本土化的观念。全球化这个名词大家都熟悉,但是全球化的过程中恰恰有一个怎么让我们的地方性因素为别人了解的问题。我们既要有全球眼光,又要有本土情感、本土创造力。比如,欧美国家他们在发展之初不仅发展旅游业,还发展小城镇手工业,还注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这些东西转化为新的创造活力,就有助于形成全球本土化的新视野。这可能为我们确定未来发展方向提供启发。

促进文化与科技、资本市场的对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服务经济研究室主任 夏杰长

  中国的文化服务业正处于一个战略机遇期,宏观政策环境有利于文化产业的发展,去年国务院下发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今年又有一系列的相关政策措施出台;城市化进程也明显加快拓展了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带动了消费结构升级,同时刺激文化服务需求持续增长。

  我认为,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途径,除了深化文化领域的体制改革以外,主要就是促进文化与资本和科技这两大要素的对接。首先讲文化与科技的对接。我们现在消费的文化,基本上都是高新技术服务渗透或者支撑的文化,工业设计、时尚设计、创意产品的营销和制作,以及高科技的演示制作服务等等,都是文化科技融合的结果。这种科技文化的融合,能够实现我们在价值创造中必须遵循的空间链、产业链和价值链。

  空间链是讲文化的辐射力,张家港的文化辐射到上海,上海文化辐射到张家港,靠什么来辐射?靠高科技。文化的价值跨越空间来实现,借助的是互联网、网络技术、信息技术。过去的文化产业链很短,演员在这里唱戏,你买了门票,他的价值就是门票的价值。借助高科技和新的商业模式,现在有了很多文化衍生产品,价值链得到了拉长和延伸。

  那么,如何来实现文化与高科技的对接呢?第一,要培育龙头企业,技术是有成本、有风险的,大企业才有这种抵御风险、承受成本的能力。第二,从科技进步角度来讲,我们文化产业需要互联网和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第三,从宏观政策层面看,我们主张把高科技的文化产业视同于高新技术产业,以享受同等的待遇。

  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无非是3大要素来推动,劳动、资本、技术。文化产业也不例外,而且更加特殊,其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与资本的对接上。文化产业与资本市场对接,实际上就是要改变过去的一些理念。现在,银行信贷要优化,就得优化结构,就要瞄准服务业,但具体要往哪方面贷款让他们很费心思。我们要向融资部门讲清楚这个道理,文化产业如果被作为选择对象,它同样是有良好收益的。

  谈到文化与资本对接的策略,我有两个意见或建议。第一,要尽快建立适应文化产业投资发展的投融资体系,加大文化产业的投资规模和扶持力度。为此,我们主张设立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基金、文化产业创业投资基金、文化产业风险投资基金。第二,加快文化企业上市融资速度,利用资本市场来融资。要支持处于成熟期,经营比较稳健的文化企业在主板市场上市;鼓励已经上市的文化企业通过公开增发、定向增发,再融资进行并购重组;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到创业板上市,还可以通过发公司债的方式帮助文化产业发展,解决融资难的问题。

张家港精神下的城市文化跃升路径

张家港市人民政府代市长 姚林荣

  文化城市的崛起,总是率先显现于城市文化品牌的树立与传播。近年来,张家港市系统打造了以“长江文化、暨阳文化、东渡文化、河阳文化、香山文化和沙上文化”为内容的张家港城市文化系列品牌,构建了一个汇集“历史传统、建筑环境、民俗特征、族群性格”等丰富内涵的区域文化资源系统。特别是近年来成功塑造和推广的城市重要文化品牌———长江文化,正是张家港人以文化自觉启发文化创新,进而推动文化建设、实现文化进步的一项成功实践。

  2004年开始,为进一步明确城市文化定位、拓展城市文化资源、完善文化建设机制、培育城市文化品牌,张家港市倡导并率先推进实施了“长江流域文化资源的整合、共享和利用”这一综合性、公益性文化建设工程,旨在推动形成长江文化共护、共建、共享的机制与格局,同时积淀城市文化内涵,探索富有张家港特色的地方文化发展之路,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其主要载体————中国(张家港)长江文化艺术节活动,以公益性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为主线,打造了(张家港)长江流域戏剧艺术节、(张家港)长江流域民族民间艺术节等分项目载体,确定了“写长江”、“画长江”、“唱长江”等主题,以跨区域的文化研讨会、展览、展播、展演,以及旅游、文化推介会等子项目丰富活动内涵。7年来,共计开展各类跨区域大型公益文化活动80余项,沿长江12省(区、市)参与总人数超过60万,海内外近百家媒体对此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报道,社会影响日益扩大。2006年,“长江流域文化资源的整合、共享和利用”项目凭借多维的创新成果,荣获国家文化部第二届创新奖,在更高的平台上得到了推广与应用。

  长江文化品牌创造出了丰富的文化价值与社会效益。首先,以“长江流域文化资源的整合、共享和利用”理念为指导的文化建设工作,顺应了区域文化发展的内在需求,切合了张家港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的实际,不仅促进了文化资源的融汇与积淀,为先进文化的衍生流变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而且以公益性品质为保障,探索出科学的合作机制,优化了区域文化的空间结构,塑造了城市文化品格,推动了地方文艺事业的蓬勃发展。其次,各类主题文化活动的顺势推进,加快构筑了开放交融、和谐交流的城市文化形态,营造了苏南地区新兴工业化城市所特有的,以尊重差异、增进认同为特征的社会文化整合局面,推动形成了城市良好的人文环境与文化生态。其三,长江文化品牌的建设过程中,不但全面贯彻了科学的营销策划与推广传播理念,而且打造了地方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与各级各类非盈利组织及社会企业间长期有效的合作模式,为探索当今公共文化管理体制的转型做出了有益尝试。

转变发展方式文化的力量很重要

光明日报社编委 陆彩荣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文化的力量非常重要。有一种说法:一切差异皆因文化。当今世界,生产力、创意与学习能力决定着致富能力与富裕程度。文化的价值观、文化态度决定了发展的程度与状况,文化的力量影响深远。应当从新的观念、新的思路,对现有的资源、环境乃至发展方式进行重新思考和重新定位。“十二五”是一个新的开始,也是新的起跑线。

  此外,从产业角度讲,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产品的竞争力、产业的竞争力都更加离不开文化的支撑。正是文化差异使产品与服务更加具有特色,也更加具有生命力。

  当前,有一个观点越来越受到重视:文化影响世界未来、影响世界发展。文化的力量很多时候就是观念的力量,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同时,文化发展方式,特别是文化产业发展方式也要转变。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转变文化发展方式、掀起文化建设新高潮非常重要。

  2003年起,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增幅高于同期GDP增幅5到6个百分点,增长势头明显快于一般经济领域。北京、上海、广东、云南、湖南等省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超过5%,成为当地经济的支柱产业。特别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文化产业逆势而上,2009年,我国电影票房收入超过62亿元,同比增长42%,跃居世界第三;新闻出版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元大关,同比增长20%,文化产业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根据国际经验,当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时,居民消费将由生存型、温饱型向小康型、享受型转变。按此标准,我国文化消费支出总量应该达到4万亿元以上,而目前尚不足1万亿元,居民文化消费潜力还远未得到释放。当前,就这一点已基本达成共识,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大背景下,在中国经济新一轮深刻变革中,必须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作的贡献还很小,远远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美国的文化产业占整个GDP的25%,四分之一的GDP是靠文化产业来创造的;日本也达到了20%;而我国只占2.6%。

  文化发展潜力巨大、成长空间巨大。同时,文化产业发展的压力也非同寻常,责任重大。文化产业的改革发展、繁荣进步,必将推动中国社会进入一个现代化的新境界,必将促进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进入一个新天地。因此,我们要想方设法,以各种方式、各种办法、各种途径促进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用新技术提高文化软实力

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任 李 松

  我想讲一下文化与技术的关系问题。从文化战略上考虑,如何在新的技术条件下促进文化发展,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当前,几乎所有的文化工程都有强烈的部门色彩和局部性色彩,随之而来的就是科技进步与技术垄断的问题、人文学科领域的运用水平及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等。

  文化发展和技术进步的密切关系,我们大家都可以感受到。中华文明历史上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明,这得益于我们印刷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发展。最近100多年,尤其是数字化浪潮的30年,我们感觉到社会发生了多么巨大的变化!从研究机构到教育机构、社会管理机构等,从事文化实践的时候能不能跟上这样高速的发展?这是一个巨大的考验,也是我们面临的问题。

  我说一点从工作中的感想。上世纪80年代初期,国家对民间故事进行了全面的收集整理,我们中心做了一个数据库,现在已经基本完成,共收集民间故事44万个。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把自己的口述传统集中在一起,这是充分发挥我们的文化优势和制度优势来完成的一件大事。但是大部分“80后”、“90后”年轻人还是听外国童话故事长大的,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动漫作品等新技术背景下的文化产品。我们的民间故事有丰富的储量,如果把这些文化资源运用起来,通过新的技术形式加以解读、诠释,使它们升级换代,再讲述给年轻一代,还是可以继续发挥它的影响力,实现文明的延续的。所以说,新技术的进步既是我们面临的机遇也是挑战。

  因此我认为,提高文化软实力,应当在继承传统的同时通过全民教育实现文化自觉,也要与时俱进地充分利用高新技术手段,实现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和谐。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