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百姓纪事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10年12月1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重现水磨亮丽的风采
本报记者 姜天娇
  水磨镇的禅寿老街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郁的民族风情。  姜天骄摄
  辽宁对口援建的敬老院,为受灾地区的老人提供了生活便利。                         乔金亮摄

一座转型重生的古镇

  赋予这座小镇如画般意境的并不在于一排排崭新的建筑,而是这里处处渗透着的重建者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和保护。

  在四川省汶川县南部的岷江支流寿溪河畔,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古镇,名曰水磨。这里是“长寿之乡”,有远近闻名的老人村,水磨的故事正如老人村的名字一样古老、沧桑,然而绵延千年的传说却在“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的一刹那戛然而止。

  转眼之间,那场灾难已经过去两年有余,这座小镇的变化如何?是否已经从灾难的创痛与哀伤之中走出来了? 

  记者乘车行驶在为水磨镇新修建的公路上,平整的路面不再有震后的碎石和残垣,沿路风景秀美,只有几架吊车和援建单位张贴的标语能够帮助我们辨认这里曾是地震重灾区。随着青山和绿水掩映之间出现一座座黄色羌族风格的碉楼,一幅如画长卷在我们的视野中徐徐展开……

  在这幅画面中,最动人的景色莫过于蓝天白云、青山绿水。赋予这座小镇如画般意境的并不在于一排排崭新的建筑,而是这里处处渗透着的重建者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和保护。

  曾几何时,水磨镇就因拥有世外桃源一般的景致闻名遐迩。这里依山傍水,自然条件优越,村民以农业为生。由于环境养人,村民大多健康长寿,年过八旬者仍是满头青丝。由于地势开阔,靠近都江堰,1985年这里被规划成为工业区。震前,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在水磨已达60家。工业发展形成规模后,镇上烟囱林立,终日不断排放的烟尘让水磨原本明朗的天空黯淡下来。

  “第一次进入水磨,给我印象最深的并非震后的破败景象,而是触目惊心的污染。”作为对口支援重建工作组的领导成员之一,佛山市规划局副局长周霞这样形容初到水磨的感受。

  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本地经济水平却上不去,事实证明,从前水磨镇走高耗能工业发展之路并非是明智的规划。除了直观印象之外,周霞所在的援建工作组在走访调查时发现,水磨镇产业结构也不合理。在这里,农业因工业过度发展而受到限制,工厂大量占地直接导致农田减少;由于污染严重,农作物产量也偏低。

  “灾后重建并不仅仅是修建房屋,更重要的是帮助水磨镇找到一条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佛山市规划局副局长周霞说,“我们希望利用灾后重建这个历史机遇对水磨镇进行一次产业结构转型。” 

  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被退出,援建队伍把寿溪河分为内湖和外湖,内湖学习李冰建设都江堰的理念围堰成2.8万平方米的水面;外湖借鉴九寨沟疏浚河道、修建防洪堤的方式,建设多道滚水坝,形成了层层叠瀑的小瀑布群。援建队伍还沿寿溪河开凿了一个硕大的人工湖,湖滨修建了公共设施和民居,形成了教育、旅游、商贸、休闲为主体的城市功能片区。

  如今,水磨镇又回归了山清水秀的景色。崭新的水磨镇将自己未来发展定位为“汶川生态新城,西羌文化名镇”,以生态、文化为特色,大力发展旅游业和商业的发展路径已经在水磨得到认可。

一段触动心弦的旅行

  “短短两年时间,从一片废墟摇身变为一座风景别致的小镇,水磨镇的美令人震撼。”

  10月的一个午后,家住都江堰的诺敏同丈夫、公婆带着1岁多的儿子来到水磨古镇参观游玩,全家5口坐在古镇老街的一家店铺里,要上几碗炖鸡面,其乐融融的气氛为这座小镇增添了几分和谐和欢乐。

  “早就想来看看咯。”诺敏的公公说。作为曾经距离“5·12”震中很近的一座小镇,很多人对它的发展充满好奇。

  然而,当大家真正踏上水磨古镇,却已经完全感受不到地震留下的痕迹。映入眼帘的全是赏心悦目的景色:独特的羌族建筑,每个房间雕刻都不完全一样,还有牌坊、戏楼、中国结、灯笼等元素点缀其间,琳琅满目的山珍特产、平和恬淡的老街居民……重建后的水磨古镇充满生机与活力。

  最为耀眼的是竖立于羌族碉楼群之中的一座红色阁楼。镇上的群众告诉记者,这是震后水磨的地标建筑————春风阁。青山环抱,绿水荡漾,春风阁与围绕四周的西羌汇、寿溪湖、禅寿老街、水磨羌城遥相辉映,崭新的建筑承载着古老的传说,勾勒出一座历史底蕴与文化魅力交融的崭新画卷。

  “短短两年时间,从一片废墟摇身变为一座风景别致的小镇,水磨镇的美令人震撼。”诺敏在游玩的当天就通过手机微博发表了她对水磨之行的感受。“这里不再有一丝灾难和哀伤的痕迹,到处充满生机。”

  在古镇老街上,还有一队学生举着相机,陶醉并流连于水磨镇古香古色的街道。具有浓郁的藏羌文化和生活气息的羌城、川西民居风格的吉祥白塔都是他们镜头关注的焦点,快门声音连绵不断。他们用自己的眼光发现并记录着新生后的古镇新貌,以及古镇人生活的点滴变化。

  来到水磨镇的游客都会感慨万千。触动他们心弦的是当下水磨之美,也是灾后重建给这里带来的巨大变化。重建后的水磨镇已成为一座承载了诸多文化元素、凝聚了诸多文化智慧的文化旅游景区。

  “水磨之美,美在文化。我们要充分展示古镇独特的建筑风格、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郁的民族风情,把水磨打造成步步是景观、处处是文化、家家是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水磨镇党委书记王庆九说。

  黄昏时分,水磨镇和谐广场华灯初上,身着各民族服装的音乐和舞蹈爱好者齐聚一堂,那昂扬的旋律,欢快的舞步,令水磨古镇更加迷人。 

  “一定还会再来的!我们都打听好了,这里的客栈一宿只要60元,夏天可以带家人来这里避暑,多住上几天。”诺敏在离开水磨镇前恋恋不舍地说。

感天动地的重生

姜 范

  回首“十一五”,我们一定不会忘记汶川、玉树、舟曲这几个牵动人心的地名。

  我们更不会忘记,面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仅创造了世界灾难救援史上的奇迹,也正在创造着世界灾后重建史上的奇迹。

  今天,我们欣喜地看到,“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后3年重建任务仅用2年时间就已基本完成,可谓人间奇迹。在四川,截至9月底,纳入国家重建规划的近3万个项目、概算总投资8613亿元均已超额完成85%的预定目标。重灾地区经济快速恢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震前水平;在甘肃陇南,一排排崭新的重建房亮丽整洁;在陕西汉中,对口援建项目已经全部竣工……就像水磨镇的重生一样,当年的地震灾区已经脱胎换骨,成为充满生机和希望的美好家园,并在产业结构调整中获得了新的机遇。

  奇迹来自于祖国大家庭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小娃娃,到耄耋老人,纷纷捐款捐物,奉献爱心,全国各族人民血脉相连,患难与共;从第一时间赶到灾区的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民兵预备役人员和公安民警,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专业救援队,昼夜不停地搜寻着灾区的每一寸土地,同时间赛跑,不顾随时有可能再次发生的自然灾害,竭尽全力挽救同胞的生命;一批又一批的医疗专家赶赴灾区,他们中有经验丰富的八旬院士,也有坚守岗位几天不眠不休的年轻人;对口支援的兄弟省市10万名援建者迅速赶赴灾区,夜以继日地奋战在工地上,就是为了让受灾群众早日回到自己的家园,其中,广东惠州市对口援建汶川县三江乡3年援建任务,只用13个月就完成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同呼吸,共命运,这样的关爱汇聚成强大的力量,赋予我们战胜灾害的勇气和信心。

  同时,我们也记住了坚强的灾区广大干部群众。面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他们不等不靠,立即行动起来,抗灾自救,重建家园,恢复生产。在青川县枣树村,贴着这样两幅标语:“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地震是天灾,重建主要靠自己。只要人勤快,过日子没问题”,一位在震后两个月就完成房屋修缮的农民这样回答。这些质朴的话语,就是灾区广大干部群众自强不息、顽强自救的真实写照。生的顽强,点燃了希望,孕育了生机,更凝聚成坚强面对一切困难的“精气神”。

  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已经成为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相信这种精神财富将成为激励我们创造幸福美好生活、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强大力量。

一次为了明天的转变

  令人流连忘返的除了新鲜的空气、湛蓝的天空,还有民族特色鲜明、新颖别致的建筑,更有日益兴旺的商贸产业。

  原来在外地打工的赵媛姐妹今年年初回到了家乡水磨镇,她们在禅寿老街开了一家羌绣小铺,生意非常好。“以前离家打工也是迫不得已,一是家乡环境差,二是找不到适合女孩子的工作。想不到恢复重建让家乡变成了旅游景区,环境优美不说,我们做羌绣生意,也拥有自己的一份事业了!”赵媛姐妹笑得很真诚,真诚中流露着自信和满足。

  在水磨镇新修建的禅寿老街上走一趟,你会在很多人的脸上找到这样的笑容。一家土特产销售店的门口摆放了上百件土特产品,牛肉干、腊干肉等一应俱全,营业员是一个活泼可爱的藏族小姑娘。听说我们从北京来,她放下手中整理的货品热情地招呼我们进门,“我家的小店刚开张1个多月,每天能收入好几百元,原来我们镇上没有工作的人,如今好多都在这条街上做起了生意,生活是越来越好了。”

  来到重建后的水磨镇,令人流连忘返的除了新鲜的空气、湛蓝的天空,民族特色鲜明、新颖别致的建筑,更有日益兴旺起来的商贸产业。伴随着灾后重建的步伐,水磨镇居民靠发展旅游产业收入大幅提升,仅老人村住户去年人均收入就达4300多元。

  41岁的张宝强祖祖辈辈生活在这条老街上,他原来是镇上一家工业硅厂的工人。去年,张宝强的火锅店在老街上正式开张了。“最初,放弃传统工业发展旅游业多少让镇上的村民有些不安。震前水磨镇的发展重心是高耗能工业,镇上的60余家工厂解决了老人村绝大部分劳动力就业。而新的发展规划,又让所有工厂迁出古镇。我当时很茫然,拆除了工厂,我们岂不是失业了?”

  然而,张宝强的老观念在一天下午得到了彻底的转变。“那天,村党委书记余平良兴奋地召集大家开会,他去丽江考察了一圈,用DV拍回了一些丽江商业街的景象给大家看。”看着画面上源源不断涌入丽江的游客,张宝强等村民仿佛一下子开了窍,“这里来来往往的游客,不是分分秒秒都在拉动这座城市的经济吗?”

  经过几番激烈的讨论,大家终于看清楚了发展旅游业的出路,“人家把路都给咱铺好了,往下怎么走,还得靠我们自己。”想明白这个道理的张宝强豁然开朗,他带头租下了禅寿老街上的一家商铺,准备开一家四川风味的麻辣火锅。

  以前老人村的商业铺面大多是当地村民所开,无外乎餐饮、服装等满足日常生活需要的小店,品类单调、没有特色。今年10月23日,在“四川·阿坝州开放合作暨项目签约仪式”上,水磨镇与四川中大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签订协议,水磨镇的整体经营管理全部“打包”给四川中大。汶川县委书记青理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直言,“请外来‘管家’,就是想依靠他们的专业运作,全面提升灾区旅游业发展,归根结底是让百姓过上好日子。”

  地震过去两年了,水磨的变化让来到这里的人们欣喜、惊叹,也让他们由衷地感佩。因地震失去住所、甚至痛失至亲的人们,在这座小镇上重新生产生活,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掀开了人生崭新的篇章。

  张宝强说:“我们将永远感恩,永远记住是佛山援建组为我们重建了这么美好的家园。但是,房子、公路是基础,在这样优越的环境里,如何更好地生活才是本质。我们水磨人就是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大家证明,明天的水磨会更加美丽!”

图1:水磨镇的禅寿老街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郁的民族风情。  姜天骄摄

图2: 辽宁对口援建的敬老院,为受灾地区的老人提供了生活便利。                         乔金亮摄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