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地区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0年12月1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贵州省黔西南州:
治理石漠化 农民多增收
本报记者 王新伟 实习生 吴秉泽

  隆冬时节,记者走进贵州省黔西南州。年初的大旱对村民的生活没有造成困难。

  兴义市则戎乡冷洞村今年的金银花产值超过了100万元;顶坛片区的银洞湾村,有20多户依靠种植花椒,收入超过7万元。这样的例子,在石林绵延、石堆遍地的黔西南州,比比皆是。在产业化手段治理下,黔西南州的石旮旯里重披新绿,人民群众收入增加。

  冷洞村在石旮旯间种上金银花,石旮旯如今不仅披上了绿盖头,而且长期依靠救济过日子的村民也因此脱贫致富,不少人家金银花收入在1万元以上。如今,一度以炸石造田闻名的冷洞村人对这些石头堆愈加珍惜,因为这是种植金银花得天独厚的场所。   在黔西南州,从石旮旯里尝到甜头的远不止冷洞村。

  在与石漠化的不断斗争中,黔西南州逐渐摸索出了四种效果明显的产业化治理模式:在石漠化山区种植金银花的“坪上模式”、种植花椒的“顶坛模式”,在喀斯特岩溶山区科技扶贫种草养羊的“晴隆模式”和高温河谷地带种植早熟蔬菜的“者楼模式”。这四种模式把石漠化治理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结合起来,坚持用产业化来治理石漠化,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不仅改善了黔西南州脆弱的生态系统,而且还有效地推动了该州“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

  “顶坛模式”发源地贞丰县已制定了发展10万亩花椒和10万亩金银花计划,同时引进了花椒产品加工企业,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提升产业效益。以“政府引导、企业带动、以场带户、利益共享”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的“晴隆模式”,被誉为喀斯特山区扶贫开发的新奇迹。截至今年10月,该县羊存栏达23.5万只,累计扶持养羊农户11800多户,养羊农户年均收入最高的达13.8万元,养羊农户中已经有75%以上的农户脱贫致富。

  生态效应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让黔西南州各级政府看到了石漠产业的美好前景,各地纷纷采取各种手段引导和扶持石漠产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黔西南州已推广种植金银花30万亩,覆盖了8个县、市和57个乡镇;规模种植花椒14万多亩,总产量达400多万公斤,总产值超过1.6亿元。晴隆县则借助成为贵州省百万只羊基地建设县的东风,今年又引资2亿多元,建设目前全国专业化程度最高的羊加工生产线。据了解,该生产线建成后可年加工肉羊120万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