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4下一版 2010年12月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高铁,中国铁路的历史抉择
—写在第七届世界高铁大会在北京召开之际
本报记者 王若竹 苏 民 连 俊
  9月28日下午,国产“和谐号”CRH380A新一代高速动车组在浙江嘉善境内驶过。当日,“和谐号”CRH380A新一代高速动车组在连接上海、杭州两大城市的沪杭高铁试运行。列车当天跑出416.6公里最高时速。   新华社发

  上图 12月3日,CRH380A新一代高速动车组驶入广州南站。

       新华社记者 陈晔华摄

  1877年12月18日。

  这一天,对于蹒跚学步的中国铁路来说,是个难以忘却的日子:中国第一条营运铁路————吴淞铁路,被拆掉了最后一条路轨。这一天,距离这条铁路的开通运营,还不到一年半。

  铁路,这个被马克思称为“实业之冠”的陆上运输主力军,在19世纪工业化浪潮中,拉动着全世界向前方飞奔;惟有古老的中国,却依然背负沉重的历史包袱,蹒跚着,喘息着……

  光阴荏苒,百年已过。

  2010年12月3日。这一天,在京沪高铁枣庄至蚌埠间的先导段联调联试和综合试验中,由“和谐号”380A新一代高速动车组在11时28分最高时速达到486.1公里。这标志着中国铁路事实上已引领世界高速铁路发展潮流。

  时速350公里的京津城际铁路、武广高铁、郑西高铁、沪宁城际高铁已成功运营;超过1万公里的高速铁路在紧锣密鼓地施工中,以北京为中心的8小时高铁交通圈在有条不紊地构筑中。

  目前,我国投入运营的高速铁路营业里程达到7531公里,居世界第一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高速铁路系统技术最全、集成能力最强、运营里程最长、运行速度最高、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

  百年后,中国铁路终于站在了世界铁路的前沿,为国家加速现代化、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提供着强大动力。

  在这样一个承前启后的历史节点上,让我们撩开岁月的面纱,透视中国高速铁路壮美的历史画卷。

中国发展高铁

基于国情国运的历史抉择

  一条长长的铁路,印刻着古老国度百年奋斗的足迹;两根细细的钢轨,伸展着中华民族强国复兴的梦想。乘国情国运之势,孕育出中国发展高铁的前瞻之举;走创新之路、抢发展先机,成就了高铁改变中国的胜利之果

  回望历史,从吴淞铁路至今,中国铁路已走过130多年的历程。从千疮百孔、低效落后,到蒸蒸日上、成就斐然,铁路的命运与国家的苦难、艰辛乃至复兴紧密交织。

  中国是典型的大陆性国家,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东西和南北跨度分别达5400公里和5200公里,各省会城市之间平均距离达1500公里左右。与之相应的经济格局,呈现出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布局与资源分布不对称等特点。

  从客运来看,由于疆域广阔,人口资源分布不均衡,我国区域间、城市间的人员流动基数大、出行距离长,对交通运输方式的运能提出很高的要求。

  从货运来看,关系国计民生的能源(主要是煤炭)、矿产与原材料,由西向东、由北向南的大宗、长距离运输,距离一般在800公里到1000公里乃至2000公里以上,到沿海港口的运距一般也在500公里到700公里以上,这些物资运输不仅要求能力大,而且还得具有经济性。

  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发展不均衡的特性,决定了生产过程与市场消费需要高速度、长距离、大运量的交通运输来实现。在多种运输方式之中,惟有铁路同时具备这些特点和竞争优势。换句话说,中国独特的经济和地理格局,决定了铁路在交通运输体系中的骨干地位,决定了铁路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作用和综合运输网络中的担纲作用。

  党的十六大以来,铁路系统瞄准世界铁路先进水平,运用后发优势,博采众家之长,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用短短几年时间,推动我国高速铁路技术走在了世界最前列。

  这一历史性的抉择,充分展示了决策者的超人胆识和战略眼光。发展高铁,不只是简单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只是铁路里程数量的增加,更不只是应对危机拉动内需的调控措施。中国发展高铁,既是促进中国经济社会深刻变革的手段,更是在构建中华民族文明进程和伟大复兴的助推器。高铁给中国带来的变革,必将是革命性的。

  今天,像风一样飞驰在神州大地上的“和谐号”高速列车,早已给当年的抉择做出了完美的诠释:高速铁路在中国从无到有,到世界铁路营运最高速度,仅仅用了6年。

  纵观近6年中国铁路高质量、大规模的发展历程,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跨越进程,无不展现出“中国式”发展模式的“威力”:一曰国力,一曰统筹,即凭借强大的国家综合实力,充分发挥政府的统筹协调能力,集中调配市场、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资源,使之在创新道路上发挥出最大效能。这是中国高铁得以“后发超车”的根本原因。

  短短6年,中国铁路不仅大大加快了现代化建设进程,而且对国家新兴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产生了积极影响,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中国高铁,已成为一张亮闪闪的“国家名片”,缔造传奇的中国铁路产生了广泛的世界性影响,探索出国家骨干行业自主创新的成功模式,印证了科学发展理念的无穷魅力。

  瑞典欧盟研究所研究员艾莲娜·卡尔森撰文指出,“中国发展高铁是非常明智的选择,将在找到新的经济支撑点的同时,占据未来新能源利用制高点、政治制高点……中国发展高铁,不是选择了一个交通方式,而是在谋划未来。”

  2009年5月28日,美国国会众议院议长佩洛西一行乘坐“和谐号”动车组参观京津城际铁路。佩洛西说,没想到中国有这么好的高速铁路。佩洛西向陪同的中国铁道部长问道:“这一切是怎么来的?”

  部长的回答简洁有力而意味深长:“一是有中国共产党英明领导的政治优势;二是有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曾经,世界对中国修建高铁能力的质疑,对中国发展模式的不解,如今都在这里找到了答案。   

  速度的提升,拉近了城市距离,改变了经济版图。高速铁路的大发展,影响着中国经济的运行节奏,推动着生产力布局优化调整,给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提供着不竭动力

  独特的国情,决定中国必须拥有大规模、高速度的铁路,而高速铁路的建设又深刻地改变着中国。高铁的意义在于,让中国经济“血脉”畅通地循环流动起来。

推动我国经济格局进行深刻调整

  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历程之中,曾经由于铁路“一票难求、一车难请”的困扰,许多地方的资源优势、制造优势、区位优势、市场优势难以有效转化为经济优势。

  高速铁路的陆续建设开通,减轻了既有铁路通道上客运的压力,使货运能力得到了较大释放,为实现货运增量、丰富货运产品体系、提升货运服务质量和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市场运输需求奠定了坚实基础,极大地增强了铁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比如,武广高铁开通后京广线武广段增加33对货车,折合日均3960车、24万吨左右,年货物输送能力增加8760万吨;沪宁高铁开通后京沪线沪宁段图定货运能力增加32对,折合日均3840车、23万吨左右,年货物输送能力增加8395万吨。经测算,仅胶济、京津、武广、郑西、沪杭5条高铁运营释放的既有线货运能力,每年就可达2.3亿吨。

  高速铁路具有全天候运输、方便快捷和运能强大的特点,最适应现代社会城镇人口的出行。随着京津城际、武广高铁、郑西高铁、沪宁城际高铁、沪杭高铁等一批高速铁路的通车运营,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关中城市群、武汉城市圈等区域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明显加速,新的经济格局正在加快形成。

  更加令人期待的是,11月15日全线铺轨贯通的京沪高速铁路,将构造出一条经济实力雄厚、辐射能力极强的中国“经济竖轴”。据预测,京沪高铁的建成,将使沿线地区GDP的增长率提高19%至21%,一条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黄金走廊”将会进一步凸现出来。

  可以预见,随着发达完善铁路网建设加快推进,在中国经济各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将构建起运力强大、方便快捷的运输通道,把欠发达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同时加速发达地区产品、信息、资金、人才、技术向欠发达地区的流动。高铁正在悄然重塑中国经济新的格局和版图。

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大发展

  有专家指出,高速铁路对于区域经济而言,一方面推动了旧有区域经济圈的调整重组,另一方面让新的区域经济崛起成为可能,从而促使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得到缓解。高铁模糊了传统经济圈的范围,使得沿海经济发达地带得以向更深的腹地延伸,为区域产业的区位布局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从而推动区域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和升级。随着一条又一条高铁的开通运营,越来越多的企业把业务迁至内陆地区,惠及中西部省份的经济;同时,这样的结构调整也将促进沿海省份集中发展高附加值产业及服务业。

  未来,以“四纵四横”为主骨架的中国高速铁路网将连通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及东北经济区等支柱区域,形成南北经济带“黄金走廊”;同时,进一步连通东西部,将我国人均GDP较低的西北、华中和西南地区与人均GDP较高的华东地区贯通起来,将落后地区与沿海发达地区联系起来,全面打通东西部经济“血脉”,不仅可以带动西部发展,对于全国的资源流通也具有重要意义。同步形成的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的轨道交通网,将有力地推动区域内、区域间提高经济统一协调度,有利于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优化配置,有利于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全面提升区域经济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带动我国城镇化进程加速

  发达国家城市化的进程表明,铁路是提高城镇化率的重要动力。

  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时期。2009年,我国城镇化率为46.6%,城镇人口6.22亿人;到2020年,城镇化率预计达到60%左右,城镇人口将超过8.63亿人。城市化的发展,必将引起铁路客运需求的大幅度增长。

  据有关资料,我国102个50万以上人口城市产生了我国铁路88%的客运量。高速铁路对于满足城镇人口的大量流动,实现中心城市与卫星城镇的合理布局,发挥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强化相邻城市的“同城”效应,具有重要作用。京津城际、沪宁高铁、沪杭高铁的开通,极大提升了环渤海、长三角地区的运输能力,据统计,目前我国高铁的上座率在120%以上。进一步促进了北京与天津,上海与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京,上海与杭州等城市的互相融合,“同城效应”日益显现。

  由于我国广大农村居民向城市大规模转移,大量农民工往返于城乡之间,带来了跨区域之间人员流动数量的大幅增长。高铁将大大缩短城乡间的时空距离,为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和农村居民的有序转移提供强大运力保障;高铁也将促进城乡间劳动力尤其是人才、信息等要素的快速流动,带动相关产业由经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的转移,增强农村的“造血”功能,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高铁也将激活城镇和农村市场在未来几年开始显现出更大的商业价值,进一步推动城乡协调和谐发展。

  著名经济学家樊纲表示,目前,近80%的人口生活在沿海沿江地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水运成本低廉,有明显的经济优势。高铁发展起来以后,社会总体运输成本大幅降低,内陆经济会得到大的促进,吸引留住大量人才,并由此改变经济学人口迁移规律,进而对交通运输体系和城市化格局带来重大影响,也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

加速相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高速铁路不仅是高新技术的集成,而且产业链很长,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高速铁路带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由于高铁的生产制造大量采用冶金、机械、建筑、橡胶、电力、信息、计算机、精密仪器等高新技术产品,对这些产业的发展有强劲的带动作用。例如,新一代高速列车零部件数量近10万个,独立成子系统的有140余个。生产这些零部件涉及的核心层企业近100家,紧密层企业达500余家,覆盖20多个省区市,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高新技术研发制造产业链。近年来,各级地方党委、政府对高速铁路有关的技术、设备研发和制造极为重视,以高速列车设计制造厂家为龙头,建设配套产业基地。2010年,全国铁路计划投资1000亿元采购高速列车等机车车辆装备,据测算,这1000亿元的投资,最高可对相关产业产生1万亿元的拉动效应。

  高速铁路投资建设有力地拉动了经济增长。铁路建设提高了中低收入者和部分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对缓解就业压力、创造就业机会、促进消费增长起到了积极作用。以京沪高速铁路为例,项目预计总投资达2209亿元人民币,可为铁路沿线和相关行业带来200余万个就业岗位。仅2009年,京沪高铁完成投资640.7亿元。根据测算,这一规模的投资可以产生200多万吨钢材、1200多万吨水泥的需求,提供就业岗位近60万个。据专家测算,按照铁路投资与相关产业最高拉动效应1:10比例计算,京沪高铁建设头两年拉动内需高达近1.2万亿元,促进铁路沿线地区经济发展的效果明显。

  展望2020年,全国大规模铁路网形成的时候,中国的经济格局将发生巨大变化。长期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运输“瓶颈”将被彻底打破,中国铁路将基本实现现代化。贯通东、西、南、北、中的区际干线网全面建成。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12万公里以上,我国铁路快速客运网将达到5万公里以上,连接所有省会城市和50万人口以上城市,覆盖全国90%以上人口,“人便其行、货畅其流”的目标将成为现实。

图为9月28日下午,国产“和谐号”CRH380A新一代高速动车组在浙江嘉善境内驶过。当日,“和谐号”CRH380A新一代高速动车组在连接上海、杭州两大城市的沪杭高铁试运行。列车当天跑出416.6公里最高时速。

  新华社发

3 上一篇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