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文化产业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0年12月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江苏张家港:弘扬长江文化
 
本报记者 李佳霖
  身穿江南水乡服饰的张家港市凤凰镇农家妇女在排练“河阳山歌”。                     本报记者 李佳霖摄
  作为长江文化艺术节两大基本形式之一,张家港长江流域民族民间艺术节精彩纷呈。
  长江流域民族民间文艺过街巡游表演吸引了很多观众。
  “伟大的遗产”———长江流域民族民间文艺主题展览也在艺术节期间举行。

  长江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文化积淀十分深厚。在这片广袤富饶的土地上,世世代代的人们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民间文化,造就了两岸众多的文化名城。任何艺术形式的推广都需要一个合适的平台,从2004年开始,由江苏省张家港市举办的一年一度的长江文化艺术节充分发挥了这一平台的作用,通过各种形式生动地体现了长江流域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成就。

绚丽多彩的长江流域民族民间文化

  由江苏张家港举办长江文化艺术节并非偶然。

  目前,长江流域沿江各地民族民间艺术,已从偏僻乡间走上了群众文化大舞台,影响也扩大到了全国乃至海外,使长江流域文化日益根深叶茂、绚丽多彩。

  在张家港市,民族民间文化丰富多彩。张家港凤凰镇上流传着千年传承的河阳山歌,作为口传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河阳山歌的代表作《斫竹歌》经专家考证,被认为是传世的古歌谣《弹歌》的原型,是中国民间歌谣的“活化石”。此外,张家港锦丰镇一带流传的元宵锣鼓、塘桥镇流传的唱春等表演也极具民族特色。其中,元宵锣鼓是张家港沙上文化的保护项目之一,它是当地群众喜闻乐见并直接参与敲打的民间音乐,配合舞龙、舞狮,节庆、祝寿等民俗活动,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而唱春又称颂春、送春,始于汉代,经明代创新发展而来。唱春作为从江南山歌、江南小调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民间曲艺,题材广泛,看景唱情,出口就唱,属民间口头文学,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张家港现有37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和香山藏军洞、恬庄榜眼府、东山村遗址3处省级文化保护单位;河阳山歌、河阳宝卷、沙洲哨口板式类风筝被列入苏州市“非遗”代表作名录;2006年6月,河阳山歌作为“苏州吴歌”的一部分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一批代表作名录。“十五”期间,张家港市共有1300多件作品发表、入选、展出、获奖,其中小苏剧《童心无忌》等3件作品获全国群众文化领域政府最高奖———“群星奖”金奖。2006年,该市被中国戏剧家协会授牌成为江苏省首家小戏小品创作基地。

  为弘扬灿烂的长江文化、构筑沿江城市联动对话的平台,整合长江流域的文化资源,促进长江流域经济文化的共同发展与共同繁荣,2004年起,张家港市在国家文化部、中国文联等部门指导下,从其在“长三角”所处的经济地位及区位条件出发,从张家港民俗民风的实际出发,携手西藏、青海、云南、重庆等长江流域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每年投入专项资金1000万元以上,于11月在张家港举办长江文化艺术节,精心打造了“长江文化”系列品牌活动。其基本形式为长江流域戏剧艺术节和长江流域民族民间艺术节这两大活动,逐年轮替举办,并有全国性的书画展、文艺表演、研讨会等分项目同时举行,集中展示了长江流域一大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遗产和历史人文风情,在提供文化交流平台、加强城际文化合作的同时,巧妙地打响了张家港的城市文化品牌。

弘扬长江文化

  7年来,中国(张家港)长江文化艺术节以公益性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为主线,先后开展长江流域戏剧艺术节、长江流域民族民间艺术节、(张家港)长江流域地方戏剧发展联盟研讨会、“长江颂”全国游记散文征文活动、第三届(张家港)全国小戏小品大赛、“长江颂”全国曲艺作品征集活动、全国第三届扇面书法艺术展、中国文化发展论坛等各类跨区域大型公益文化活动80余项;通过2004年百名书法家写长江,2005年百名画家画长江,2006年百名词曲家和歌手唱长江,2007年百名摄影家摄长江等系列“颂长江”活动的举办,从多个艺术层面展示了长江文化的特色与内涵,有超过60万沿长江12省(区、市)的群众参与活动。2007年,“长江文化艺术展示”项目获国家文化部第二届“文化创新奖”。

  2009年,张家港长江文化艺术节活动期间,张家港市中国长江文化博物馆奠基仪式举行。该博物馆建成后,将成为我国首个集长江流域文化收藏、保护、研究、展示和教育于一体的全国性博物馆,主要致力于对长江流域12省、区、市的戏曲文化、民间艺术,以及展现长江流

域自然风光、历史人文、风土人情的书画摄影作品的收藏。

  在本届中国(张家港)长江文化艺术节期间,评选出了“长江颂”全国曲艺作品征集活动获奖作品,还展出了近300件来自全国各地的扇面书法作品。此外,京剧《藏羚羊》、昆剧《朱买臣休妻》、川剧《夕照祁山》、黄梅戏《女驸马》、滑稽戏《顾家妈妈》、锡剧《彼岸花开》等多个优秀剧目在张家港上演,在为当地群众带去戏剧艺术盛宴的同时,也让广大观众感受到传统戏剧的动人魅力。

提升港城内涵

  如今,“长江文化”已成为张家港市文化建设的一大品牌。同时,“长江文化”系列活动的开展,也促进了张家港市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挖掘、保护、宣传了一批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创作、展示了一批艺术精品,收藏、陈列了一大批书画及实物展品,带动了当地特色文化团队的建设,激活了当地戏剧艺术的生产动力和营销市场,并推动了文化中心、长江戏曲博物馆、长江文化博物馆等城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据了解,张家港作为位于长江三角洲腹地的一座新兴港口工业城市,历来重视文化事业建设,培育塑造了以“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为内涵的张家港精神。近年来,随着“文化强市”战略的逐步实施,张家港市的文化事业也呈现出全面繁荣的态势:先后投资3亿多元在城区新建了博物馆、图书馆、大戏院、张家港书城等文化重点工程项目和一批文化休闲广场;每年举办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都在600场以上。

  从2006年开始,该市每年组织开展“文明百村欢乐行”大型公益文艺巡演行动,市文艺团体建成“剧节目库”,每年组建“文化快车”赴农村演出超过200场,做到了“村村演”;连续8年举办社区文化艺术节,做到了广场主题文艺演出“周周唱”;每年开展“千场优秀影片进社区”活动,做到了“月月映”(每个村和社区每月放一场电影);全市20多家书场每天都有说书,做到了“天天说”。每逢重大节日,都安排大型文化活动,经费由热心公益的企业单位承担,给市民提供精美的文化大餐。

  目前,张家港市各镇及超过50%的村、社区都有自己的特色文化项目,其中塘桥镇的“千人围棋赛”、杨舍镇的“万人健身操展演”、凤凰镇的“河阳山歌节”、金港镇的“书画艺术展”等,都是每年举办一次。社区广场文艺“周周办”、优秀电影进社区“月月映”、城乡文明书场“天天说”等已成为张家港市群众文化生活的亮丽名片。2008年,该市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戏曲之乡”,并先后荣获首批全国文化先进县(市)、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示范县(市)等一系列荣誉称号。该市还重点扶持文艺精品的创作和生产,每年创作的艺术作品都超过2000件,涵盖戏剧、曲艺、音乐、舞蹈等各主要艺术门类。

  张家港市人民政府代市长姚林荣的一番话,也许可以诠释“长江文化牌”对张家港的重要性:“进入新世纪以来,张家港大力实施结构调整,全面推进经济质量由‘低’到‘高’的转变。同时,张家港开始探寻城市文化发展路径,形成文化与经济的良性互动,即:城市精神凝聚的文化力量,使之成为张家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劲动力。为此,张家港市在近年打造了张家港城市文化系列品牌,构建了一个集中‘历史传统、建筑环境、民俗特征、族群性格’等丰富内涵的区域文化资源系统。尤其是张家港市成功塑造和推广的城市重要文化品牌———长江文化,是张家港人以文化自觉启发文化创新,进而推动文化建设,实现文化进步的一项成功实践。”

图1:  身穿江南水乡服饰的张家港市凤凰镇农家妇女在排练“河阳山歌”。                     本报记者 李佳霖摄

图2:作为长江文化艺术节两大基本形式之一,张家港长江流域民族民间艺术节精彩纷呈。

图3: 长江流域民族民间文艺过街巡游表演吸引了很多观众。

图4: “伟大的遗产”———长江流域民族民间文艺主题展览也在艺术节期间举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