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文化周末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0年12月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本报记者 乔申颖
 随着我国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实施,戏曲、音乐、动漫、民俗文化等领域都呈现出旺盛的发展活力。   海 涛摄
  近年来,河南省的文化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图为河南濮阳的杂技新秀在排练杂技《空竹》。 
  全国上下“非遗”保护意识的增强,有力促进了地方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图为我国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上的“非遗”项目表演。             乔申颖摄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如何看待和实现这一新的目标,在不久前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共同发起主办的“文化产业30人”论坛上,有关部委负责人和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

全面认识 重点突破

□ 发展文化产业的同时不能忘记文化的基本作用

□ 在认识文化作用的基础上研究文化和产业结合的规律

  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司长刘玉珠:“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是国家经济发展到了一定阶段,群众对文化产品的需求旺盛增长的背景下,中央做出的战略性决策。这一点让我很受鼓舞,但同时也感到压力很大。“文化产业”的提出也就是10来年的时间,到现在理论上的探索已经比较多了,今后的关键是怎样实实在在地推动。我认为,作为行政主管部门,首先要做好规划,眼前的重点是产业政策体系的设计和实际工作的推动。

  我认为,文化建设、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都要根据客观实际,实事求是地予以推进。具体到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我有以下几点想法:一是加强研究学习。文化产业发展的历史比较短,学习和借鉴外国的经验、研究自身产业发展的规律等,都做得还不够。我们国家东部、中部、西部各地的情况千差万别,要根据当地实际,寻找不同的推进方式。二是要有“文化”意识。在我们国家,文化有其特定的功能、性质和作用,在发展文化产业的同时不能忘记文化的基本作用。三是推动产业和文化的结合。在充分认识文化的作用的基础上研究文化和产业结合的规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四是克服浮躁心态。现在有的地方盲目投资做项目、建园区、建主题公园等,这种苗头值得注意。

  发展文化产业一定要按照中央要求,结合当地实际扎扎实实推进,如果盲目推进,很可能会为了眼前利益牺牲长远利益,甚至给文化产业发展造成障碍。

  江苏省文化产业集团董事长李向民:文化产业从起步发展到全面推进,是全国上上下下共同努力的结果。现在全国处于发展文化产业的热潮中,我们要做好科学规划。

  我认为,这次中央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而不是简单地提“使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这一点特别好。从经济学角度讲,支柱产业要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经济规模以及对国家GDP贡献的份额达到一定比例;二是这个产业对产业链前后端要有相当的拉动作用。我认为,现在提“文化产业”作为支柱性产业,主要还是着眼于对其他产业的拉动作用。发展经济更重要的不是投入更多的原材料和能源,而是投入更多的精神性资源,包括品牌和技术等。

立足特色 研究规律

□ 要提高文化产品的原始创新能力

□ 要认识和推进文化资源的财富转化能力

  国务院研究室综合司司长陈文玲:如何提高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国际竞争力,我认为要重新认识文化产业相关的一系列概念。

  第一,要提高文化产品的原始创新能力。文化产业要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不能靠简单的复制、模仿,不能按照制造业从贴牌、代工开始这样的发展模式来推动。

  第二,要认识和推进文化资源的财富转化能力。也就是说,要改变创造财富的方式,特别是文化资源创造财富的方式。我们有非常丰富的文化资源,但是文化的财富转化能力没有发挥出来,包括制造业中文化的渗透力、融合力、支撑力等。    第三,要重新考虑文化产业这种独特的产业形态。文化产业不能被看成单一的产业形态,它的作用能否发挥出来,取决于国民的文化认知程度。只有获得广泛认同,才能带来文化创造性的迸发和产业的健康发展。

  第四,要研究和重新认识文化产业不同于制造业的独特规律。我认为,只有把这些基本问题搞清楚以后,才能谈得上提升我们国家的文化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国际竞争力。

  云南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李炎:我认为,在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过程中,中西部地区要有自己区别于经济发达地区的做法,应该结合特色文化资源推动产业的发展。比如,中西部地区特色文化产业群的培育和构建就很有意义。

  首先,它可以丰富我国文化产品服务的层次;其次,它可以拉动和促进地方特色经济的发展;再次,可以培育多种类型和多层次的特色文化消费市场、活跃城乡经济等。在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进程中,大城市的发展有趋同倾向。如果我们能把中西部包括东部一些中小城市中的特色文化资源整合起来,相信会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特色文化城市的推进和发展,以及保护文化多样性等做出更好的贡献。

关注消费 培养市场

□ 通过科学有序的发展来实现文化产业的整体提升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尹鸿:文化产业发展到现阶段,我认为要解决一个问题,就是让市场发挥好作用。

  其中,消费市场的培育我认为非常重要。去年全国电影票房收入62亿元,北京占了8亿多元,原因就是北京对终端电影消费市场的培育收到了成效。北京连续5年鼓励建设多厅影院,鼓励不同的院线进入北京等,最终使北京率先实现了城市居民人均每年一人看一次电影以上。这就是政府帮助建设终端、解决文化消费问题的一个很好的例子。

  其实,培育消费市场方面有很多可以改进的地方。国外是从消费市场进行补贴的,你有了多少票房,或者演出多少场,政府给予一定的补贴。这就避免了一味追求制作数量、忽视消费者需求,从而有利于产业的发展。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范周:“十二五”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主题是科学发展,主线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文化产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国民经济与社会内涵式增长的重要路径,文化产业是“十二五”时期国家大力发展的产业之一。

  目前,文化产业发展更多的是依赖资源,通过简单的包装设计和营销方式,实施低文化值产品开发。产业的高速成长还是依靠较低的劳动成本和对文化资源急功近利式的开发利用,这个问题在“十二五”期间要努力解决好。

  投资、出口、消费是推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三驾马车”,但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的增长主要依赖投资拉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十二五”时期要实现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走内需拉动的道路,这就需要文化产业的市场主体不断创造出内容和形式丰富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从而形成新的文化消费高潮。

  就目前文化产业的发展而言,主要是大城市引领,大企业带动。但就未来文化产业的发展而言,必须要使广大的县域地区、乡村地区参与进来,通过分阶段的、有序的、科学的发展来实现整体的提升。

着眼大局 创新观念

□ 新闻出版业不仅是文化产业的主力军,而且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新闻出版总署出版产业发展司司长范卫平:得益于改革,近年来我国的新闻出版产业有了快速发展。2009年,包括传统图书、报纸、期刊、电子出版,印刷、发行和数字出版,全行业实现总产出10669亿元,实现增加值310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0.9%,其中各类出版物的出版、发行、印刷附加值相关活动的行业增加值超过1660亿元,占同期文化产业核心层增加值的60%以上。显然,新闻出版业不仅是文化产业的主力军,而且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在推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2010年是“十一五”收官之年,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当前的重点工作之一是制定新闻出版的“十二五”规划。目前,各项工作都在有序进行,总的来说,包括一个总体发展目标,6项主要任务。

  “十一五”时期,力争新闻出版产业增长速度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到“十二五”末,新闻出版产业实现增加值比2006年翻两番。同时,新闻出版业发展方式转变基本到位,数字出版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发展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新闻出版产品和服务更加丰富,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基本扭转新闻出版产品和服务的出口逆差状况,大幅度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基本建立起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健康繁荣的现代出版物市场体系,以人为本、面向基层、惠及大众的新闻出版公共服务体系,技术先进、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传播体系。

  6个方面的主要任务包括: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传播力量建设,进一步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大力发展新闻出版事业,保障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做大做强新闻出版产业,努力实现新闻出版业跨越式发展;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大力推动新闻出版业“走出去”;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等。

  文化部文化科技司司长于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文化产业是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和必然选择。我国的演艺文化建设也是如此,因为我们不是面临而是置身在这样一个进程之中。

  在我看来,关注产业化进程中的演艺文化建设,当下尤为需要关注传统舞台演艺的现代转化。面对新兴文化业态的崛起,包括舞台演艺在内的传统文化业态至少在3个方面要有所作为:一是借鉴新业态的生产手段。这主要是高科技手段的集成创新,包括光效、音效等。二是借用新兴业态的生产方式。这主要是分工专业化、生产流水化、运营连锁化等。三是借助新兴业态的生产平台。因为不断更新的电视业、网络业、手机业等文化传播业已经把人们带入到电视、电脑、手机的“三屏”时代。传统舞台演艺必须认识到,只有借助新兴文化业态的传播力,才能更有效地强化自身的生存力并实现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传承力。

图1-4: 随着我国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实施,戏曲、音乐、动漫、民俗文化等领域都呈现出旺盛的发展活力。   海 涛摄  

图5:近年来,河南省的文化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图为河南濮阳的杂技新秀在排练杂技《空竹》。

图6: 全国上下“非遗”保护意识的增强,有力促进了地方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图为我国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上的“非遗”项目表演。             乔申颖摄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