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4下一版 2010年12月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回眸“十一五” 展望“十二五”
生态建设结出丰硕果实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促转变谋发展惠民生纪实(下)
本报记者 刘志奇 陈 力

  如果说鄂尔多斯开启“转型之门”解答了“财富从何而来”的话,那么,鄂尔多斯正在积极推进的各项民生工程和生态建设工程则证实了“财富去向何处”。鄂尔多斯市市长云光中说,“要坚持富民与强市并重,像抓经济指标一样抓富民指标,切实让群众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改革发展带来的变化。”

  2009年,鄂尔多斯实现地方财政收入365.8亿元,用于民生方面的财政支出达124亿元,而用于生态建设方面的投入则超过了100亿元。今年,鄂尔多斯市再次加大民生投入力度,仅上半年财政支出就达96.7亿元,同比增长30.7%。

改善民生瞄准新“五有”目标

  在距东胜区城区4.5公里、紧邻109国道的罕台镇,一大片新建的住宅楼即将办理入住手续,施工人员正在进行最后的道路硬化和社区绿化。

  这里是东胜区城乡统筹试验示范区,也是鄂尔多斯打造的自治区级城乡统筹示范区。工作人员高晗向记者介绍,示范区是政府投资50亿元兴建的,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建成后将为泊江海子镇、罕台镇的15万名中低收入群众和生态移民解决住房问题。为了促进就业,示范区还引进了不少劳动密集型企业,目前已有鄂尔多斯羊绒集团、亿利制药、东胜食品加工厂等3家大型企业入驻,可提供就业岗位2.5万个。

  “像罕台镇这样的移民新村,仅在东胜区就有10多个。”鄂尔多斯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曾涵说,近年来,鄂尔多斯对不适宜开展农牧业生产的农牧区实施了大规模生态移民,目前已转移出全市农牧业总人口的44%,并全部纳入社会保障范围。 

按照“城乡统筹、集约发展”的要求,鄂尔多斯进而提出了覆盖全市的“学有优教、劳有丰酬、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新“五有”目标。

  位于鄂尔多斯建设街道办事处的曙光社区,现在已经是一个统筹城乡发展的成熟模型。这个很大一部分住宅是经济适用房、生态移民安置房的社区,不仅拥有优美整洁的环境,学校、医院、文化馆、健身馆等各种公共设施与高档社区相比也毫不逊色。

  曙光社区的居民享受着良好的居住条件,精神文化生活同样丰富多彩。曙光社区党支部书记李培刚告诉记者,为了丰富社区居民的业余生活、提高他们各项技能素质,曙光社区已经连续多年坚持每周开展“百姓大舞台”、“文化大讲堂”活动。在曙光社区服务大厅活动室的墙上,记者看到了这个“文化大讲堂”的课程目录,内容涉及文化礼仪、法律知识、就业培训等多个方面,授课时间已经排到了明年6月。李培刚向记者形象地描述道,这些活动完全是“百姓‘点菜’、社区‘拼盘’、政府‘买单’”,而最终目的是“促进和谐社区建设”。

  “鄂尔多斯是内蒙古最早实施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实行农牧民低保制度和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制度的地区。今年,鄂尔多斯又率先在全区实施了‘十二年免费教育’和‘四免一补’政策,让外来学生与本地学生享受同等教育待遇。”曾涵告诉记者,“为了促进和谐社会建设,近年来鄂尔多斯不断加大公共财政对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社保等领域的支出力度。” 

沙漠中屹立起绿色新城

  加强环境的治理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是鄂尔多斯建设和谐社会的另一个着力点。

  在鄂尔多斯林业局的展厅内,有两张分别拍摄于2000年和2009年鄂尔多斯地貌卫星图。前一张土黄色,后一张油绿色,由黄到绿的变化,仅仅用了10年。

  鄂尔多斯生态条件相对脆弱。毛乌素沙地、库布其沙漠占全市总面积的48%,丘陵沟壑区、干旱硬梁区同样占到48%。进入新世纪以来的大规模煤炭开采,则让鄂尔多斯的生态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

  不过,现在来到鄂尔多斯的人,往往会惊讶于这个“煤城”与其他“煤城”最大的不同————地上、空中见不到一点“煤影”。这里不像“煤城”,更像靠风景立足的旅游城市。

  鄂尔多斯林业局宣传办公室主任于荣刚这样向记者解释其中的奥秘,“近年来,鄂尔多斯通过将全市划分为农牧业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优化开发区,大力实施治沙工程和生态工程,绿色已成为鄂尔多斯的主色调。”

  在东胜区的吉劳庆川湿地,记者看到了鄂尔多斯这种改善生态的努力。吉劳庆川原本是一条季节性河流,通过引入中水,这条河流现在即使在旱季也能保持不断流。河流的两侧种植了不少油松、樟子松。湿地保护工程负责人武建东说,“2009年启动的这个湿地工程,明年将建成8个人工水面景观。”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为了加快推进生态建设,仅东胜区今年就投入5亿元,在吉劳庆川湿地、罕台城乡统筹试验示范区,以及旅游专线、东康线等重要交通干线两侧营造以油松和樟子松为主的生态景观林15万亩。

  全市的生态建设工程更是浩大。在原有治沙造林成果的基础上,鄂尔多斯今年又启动实施了种植百万亩樟子松、百万亩油松、百万亩沙棘、百万亩山杏的“四个百万亩”生态工程建设,以增强森林碳汇能力。今年上半年,全市完成人工造林108.345万亩。

  “绿起来”与“富起来”有机结合,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到生态建设中来,是鄂尔多斯开展生态建设的又一个亮点。

  位于乌审旗沙漠腹地的毛乌素生物质热电厂,已经开始“种绿得绿”。这家拥有两组12兆瓦生物质发电机组的热电厂,发电材料全部采用沙柳平茬复壮过程中产生的废弃枝条。热电厂总经理李京陆介绍说,“沙柳这种沙生灌木每隔3年必须平茬一次,平茬则复壮,不平茬则枯死。我们2003年开始种植沙柳,2008年生物质电厂投产。截至目前,已累计治沙造林33万亩,年发电量达到了1.3亿千瓦时。”

  不仅仅是毛乌素生物质热电厂,近年来,鄂尔多斯从大力发展林沙草等生态产业入手,树立市场化、产业化、企业化经营沙漠的理念,还出现了东达、亿利、宏业等多家成功的企业。

  这几年,随着生态的转变,鄂尔多斯天空中云层渐渐厚了,增雨的机会随之越来越多。一组数字可以说明鄂尔多斯的生态环境状况:2000年,鄂尔多斯植被覆盖度仅有30%,现在则提高到75%以上;森林覆盖率也由13.6%增加到22%,两个“48%”的贫瘠之地大部分披上了绿装。

  退化的草原,正在归来。优化的生态,进一步推动了鄂尔多斯的旅游产业,旅游产业进而又拉动了文化产业。归来的草原,如一根结实的链条,串联起一个个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正托举着鄂尔多斯的经济转型不断走向成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