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艺术品投资与收藏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0年12月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热爱徕卡 收藏徕卡
讲述人:叶又新
图为徕卡Leica If

  叶又新————全球权威的华裔徕卡相机收藏家,多年从事徕卡经典相机的收藏、鉴赏和研究,收藏了徕卡相机自诞生以来各个时期的代表机型。

童年·记忆

  我与徕卡相机的第一次接触是在童年时期。我的父亲姜达权先生在上世纪50年代初期任中国三峡工程顾问工程师,因工作需要组织上给配了一台徕卡IIIC相机。虽然那个相机只有一个50mm标准镜头,但父亲爱不释手。记得有一次他为了照下“广角”的景象,连续拍摄了多张照片,再拼接起来,我小的时候,家里总有成堆的底片和照片。但后来,这台相机丢失了,再也没能找回来。父亲直到去世,还一直惦记着那台相机。

  父亲对徕卡相机的热爱对我影响非常大。他去世后,我总想再寻一台徕卡相机回来,完成他最后的心愿。由于当时国内徕卡相机数量较少,直到1987年,我才在北京的菜市口旧货店里“淘”到了一台陈旧的徕卡IIIf BD。虽然很陈旧,但是拿到相机的时候,我非常开心。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际上掀起了旁轴取景复苏之热,徕卡相机被众多摄影爱好者所推崇。我有幸在美国看到了各种型号的徕卡相机,做工非常精致,使得我产生了收藏徕卡相机的想法。别人给我推荐了Brian Bower写的《徕卡M摄影》,这本书虽然不厚,但是介绍了徕卡相机的简要历史、徕卡收藏及购买的基本指导,以及一些徕卡照片插图,成为我的第一位徕卡收藏“指导老师”。

付出·成就

  美国徕卡历史协会成立于1975年,会员遍布全世界,是世界徕卡收藏研究的权威机构。为了对徕卡相机有更多地了解,我加入了美国徕卡历史协会,可以与一些资深会员共同研究探讨徕卡文化及收藏方面的问题。

  众所周知,今天的徕卡相机在维修时必须依赖高精度的程控机床,而经典徕卡相机由于生产时间较早,在当时是小批量生产,由手工配件组装。有时,即使是同一个型号的相机,其构造都不相同,保养时必须由人工挑选配件,因而如今徕卡公司经常不能满足经典徕卡维修保养的要求。而我一开始收藏的多数是徕卡相机的经典款,没有人懂得修理或是维修费用昂贵,我只好自己试着开始维修和保养相机。

  当时,我在美国的一家公司里做全职高级会计师,工作也很忙,只好利用休息的时间。每天下班到家,我就开始埋头琢磨徕卡相机,几乎用上了我所有空闲时间。日复一日,我完全沉迷在徕卡相机的世界里。

  付出换来回报。我的手艺有了“突飞猛进”,我不仅解决了自己相机的维修保养问题,还开始帮助别人维修保养徕卡经典相机。依靠网络和一些顾客的口耳相传,我在经典徕卡维修界也逐渐小有名气,找我维修相机的人越来越多。

  就这样,通过维修和收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终于积累了全套徕卡自诞生以来各个时期的代表机型,包括镜头和配件,每次看到它们,我就有一种非常满足的成就感。

收藏无止境

  10多年前,我曾拜访过一位当时已70多岁的美国徕卡历史协会的老会员。老先生带我进入了他的收藏室,满屋子的经典徕卡器材令我目瞪口呆。他当时就对我说,“中国有句古话,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收藏需要长年累月的付出。”老先生的话让我铭记终身。

  收藏徕卡相机让我交到了很多朋友,也给我非常多的乐趣。一次在另一个徕卡相机收藏家那里,我看到一台徕卡M3剖开型相机,非常罕见。而几年后,我偶然也购得一台徕卡M3剖开型相机,于是非常高兴地去找那位收藏家。当我们把两个M3剖开型放在一起时,大吃一惊。原来,这批相机徕卡公司只制作了20台剖开型的,而我们二人的两台机器竟然是连号的(C—11/20和C—12/20)!

  如今,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徕卡相机消费的第一大国。但是,目前全世界总计约100万台经典莱卡相机中,约有70万台在美国。我希望有更多的人热爱徕卡相机,并从事徕卡相机的收藏。

图为徕卡Leica If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