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地区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0年12月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改革创新是文艺剧团发展的强大动力
———贵州省遵义市川剧团改革之路研讨会侧记
本报记者 王新伟 通讯员 吴秉泽

  “改革创新是文艺剧团发展的强大动力,一个剧团无论大小,只要坚持创作优秀作品,坚持为人民服务,坚持改革创新,就一定能焕发生机,焕发活力。”日前,在遵义市川剧团改革之路研讨会上,专家学者就文艺剧团今后的发展出路进行了深入探讨。

  遵义市川剧团是隶属红花岗区的县级剧团。2005年剧团创新机制体制,成功走出一条用商业演出发展壮大文化事业之路,凭借《红军魂》,该剧团走出大山,在贵州、重庆、四川、云南等9个省市累计巡演600余场,总行程超过10万公里,创下单个红色剧目演出场次的最高纪录。

  2008年8月,遵义川剧团和红花岗剧院实行整合重组,红花岗剧院整体并入遵义川剧团。整合资源后,优势互补,人员统筹安排,业务集中运行,推动了院团的整体发展。改革创新的甜头激励着剧团继续向前,去年5月,该剧团本着创精品、出好戏的立意,推出国庆60周年献礼剧目《娄山关月》,并获得了2009年贵州省“五个一工程优秀剧目奖”。

  贵州全民国防教育办公室副主任岑应奎认为遵义市川剧团的成功有五个特点:一是建立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机制,二是具有与红军长征和谐统一的精神,三是创作出宣传多彩贵州的文化产品,四是作品具有宣传普及国防教育的功能,五是作品选材具有永恒价值。

  遵义川剧团的改革成就得到了与会人员的高度评价。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会长姚欣认为,川剧团的改革经验值得全国其他文艺剧团学习、借鉴。

  县级文艺剧团在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位置。文化部政策法规司改革指导处副处长贺建平在会上介绍说:“在全国2494个事业体制的国有艺术表演团体中,县级艺术表演团体1705个,占到68%;在2009年全国艺术表演团体演出总场次中,县级艺术表演团体演出27万场次,占到64%。总体来看,县级文艺剧团的发展情况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高层次的人才较少、人员待遇不高,缺乏活力。”

  剧团改革是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全国各地文艺剧团纷纷按照中央统一部署,紧密结合各自实际情况,大力推行体制机制改革,取得了丰硕成果,已经探索出了多条有效改革路子。成都市川剧院,近年来引入竞争机制,推行一系列人事改革,取得积极效果。一是要求演员每年有180天在外演出,连续130天不能参加演出的将被淘汰,促使演员提高基本功,力争上戏。二是注重人才队伍建设,实行梯级发展,为30岁到40岁的演员量身定做剧目,提高其知名度,给30岁以下的年轻演员做专场,提供发展平台。同时加强剧目建设,在不断创造新剧目的同时,恢复一批经典的旧剧目。“通过这样一些举措,不仅使剧院迈上了快速发展轨道,也使川剧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发展。”成都市川剧院党总支书记雷音在介绍经验时说。

  文艺剧团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机制体制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成为与会人员的共识。

  贺建平认为,文艺剧团在今后的发展改革中,一要把握文化发展的主体方向,瞄准市场需求;二要创新体制机制;三要注重人才培养,既要立足自身,也要大力引进人才;四要加强市场营销,处理好公益性演出和营利性演出的关系。

  而在人才培养上,姚欣认为,人才是剧团在今后竞争的根本所在,一方面要着力现有人才的再学习、再培养;另一方面要注意吸引年轻人加入,搞好后继人才的拓展。

  文艺剧团的发展进步离不开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遵义市红花岗区区委书记王进江表示:“将继续把遵义川剧团作为改革发展的一个突破点,本着尊重人才、爱护人才,积极培养和引进人才,发挥人才的作用为宗旨,鼓励遵义市川剧团大胆创新、开拓市场,在财政、政策上进一步加强对川剧团的扶持和保障。”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