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间是我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如何深入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的精神,实现对外贸易的转型升级,构建我国在国际市场新的竞争优势至关重要。面对中国外贸加工成本上升,人民币汇率升值,如何认识我国的制造业竞争优势,外贸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在哪里,需要我们认真探讨统一认识,形成共识,才能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宏观政策,促进中国制造业尽快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一,关于认识上的几个问题
第一,国际金融危机没有改变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尽管在国际金融危机期间全球直接投资和对外贸易受到重创,但随着全球经济的恢复,各国经济发展赖以支撑的投资和贸易格局正处于迅速的恢复期。建立于各国产品竞争优势基础上的国际分工不仅没有发生变化,而且有进一步强化的趋势。如在机电、IT等产品生产与经营中形成的以中国为加工和装配中心的竞争优势,以东南亚和澳大利亚为初级产品和自然资源供应为主的地位,以日本、韩国为资本、装备和高级零部件供应方,以中国香港、新加坡为高效、便捷的金融、法律服务地的格局及以欧美为新技术产品研发与市场开拓方的完整产业链的地位,是目前国际经济分工的主要内容。在这一国际分工格局中各方均有所收益,反映了各地区经济格局和比较优势所处的发展阶段。尽管国际金融危机使国际竞争格局出现了新动向,但建立在国际分工基础上的各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竞争优势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它同时也构成了经济全球化的内在驱动力。
第二,国际金融危机没有改变中国现阶段的比较优势。在国际分工继续深化和贸易投资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下,高新技术、资本与低成本劳动力的结合是提高制造业竞争力的重要基础和有效途径。中国的人口结构出现了新的变化,60岁以上的人口已超过10%的比例,基本具备了老龄化社会的特征,但距离“刘易斯拐点”仍有一个过程。未来5年我国劳动力供应总体仍较充裕,所以在“十二五”期间,中国最大的优势仍是劳动力优势,而且这种劳动力优势不仅体现在有一大批成熟的劳动者队伍,更体现在形成了一批具有成熟管理经验和具有相当文化程度的高素质劳动者队伍。这恰恰为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提供了新的保障。继续引进国际先进生产要素,与中国劳动力要素相结合,仍是确保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现实选择。实践证明,以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吸引跨国公司资本和技术的流入,不仅扩大了劳动力就业,促进传统产业生产能力的提升,而且随着资本和技术的溢出效应,自然会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发展。这恰恰是中国的动态比较优势逐步过渡到竞争优势所难以跨越的阶段。
第三,要正确认识加工贸易的作用及地位。在全球产业转移与重组中,中国凭借其劳动力优势,稳定的政治环境以及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等区位优势形成了全球的制造基地,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加工基地。从贸易结构看,虽然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占中国外贸出口分别达到60%和30%左右,但中国实质上参与的主要是这类产品中的劳动密集型和加工组装环节的产业区段,并使中国外贸表现为大进大出和加工贸易在贸易总额中的比重偏高的特征,且加工贸易顺差形成了中国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对加工贸易,我们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它不是低级分工的代名词,其快速发展,恰恰是此轮国际分工模式变化的客观效果。中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恰恰是得益于这种产业分工和转移的过程,它不仅解决了中国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同时为中国逐步形成制造业中心和竞争优势奠定了基础。随着资本、技术、人力资源等要素成本的变化及国际竞争的需要,加工贸易企业会逐步进入高级的加工环节。
二,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之路
第一,加强各部门间的协调、保持政策的稳定性。限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是完全正确的,但在制定政策的过程中,不应过度伤及加工贸易的健康发展。对于加工贸易政策关键是要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可预见性,在政策调整时要考虑到企业的适应性和承受能力。
第二,采取有力措施鼓励加工贸易就地转型升级。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有几个途径:一是加大进料加工比例;二是由OEM向ODM过渡,提高加工贸易企业的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三是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加大设备更新力度,承接关键项目和龙头项目,提高加工贸易企业的自我发展能力;四是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向产业链的上下游延伸。对于上述升级的内容,在政策上应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确保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取得最佳效果。
第三,创造条件实现加工贸易园区的统一规划和管理。从我国经济和外贸的长远发展考虑,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刻不容缓。就地升级和向中西部转移都必须有政策支持,完全或大部分由企业承担难度很大,其结果很可能在外部市场的吸引下逐步转向海外。这也是我们不愿看到的结果。国务院最近下发的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促进承接产业集中布局,培育和壮大一批重点经济区,把产业园区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引导转移产业向园区集中;要改善承接产业转移的环境,打破地区封锁,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同时要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尽快明确一部分加工贸易承接转移的试点城市和园区规划布局,并提供必要的支持政策,鼓励加工贸易企业集中迁往加工园区。
第四,创造条件促进加工贸易向中西部转移。通过沿海和内地的合作延长加工贸易的产业生命周期,带动中西部地区的外向型经济发展,对承接地应提供必要的配套条件。从目前发展趋势看,梯度转移和加强产业转移承接地的规划建设已形成未来的发展方向,企业应有明确的预期心理。 (作者系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