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0年11月2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绿色科技照亮未来
———来自2010中国绿色产业和绿色经济高科技国际博览会的报道之二
  11月25日,观众在绿博会上参观。本届绿博会充分展示世界绿色产业和绿色经济领域一流水平的高科技产品,同时也向普通公众普及绿色知识,倡导绿色理念。   本报记者   李树贵摄

  绿色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绿色科技的支撑。绿博会上,一项项最新科技成果吸引了参观者的视线。展示方详尽讲解,参观者细心提问。绿博会既是企业交流合作的平台,也是普通市民的科普课堂。

绿色能源:

支撑可持续发展

  来自大连的大学教师刘瑞用“大开眼界”表达自己参观绿博会的感受。国家核电技术公司展台大片的金色向日葵图案吸引了刘瑞的注意。“这些向日葵象征着新一代核电技术的清洁、安全、高效。”他仔细听了国家核电技术公司讲解人员对第三代核电技术的介绍和我国核电自主化依托项目的最新进展。“核电的发展让我看到了人类能源利用的前景!”刘瑞兴奋地说。

  中科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能源与废弃物地质封存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魏宁博士,一上午连喝口水的工夫都没有,一直在给络绎不绝的参观者耐心讲解二氧化碳的捕集和封存技术。“这种尖端技术可以有效处理二氧化碳排放,将二氧化碳捕集液化后集中埋在地下封存起来,界于固态和液态的二氧化碳不再排放到大气空间。”魏宁说。“那地质结构改变了怎么办?埋在地下的二氧化碳会不会跑出来?”参观者问。“不必担心,地质结构的变化非常缓慢,我们通常会精心选择封存地点。”魏宁回答得很耐心。据了解,二氧化碳的捕集和封存技术已经在许多地方和大型能源企业得到了应用。   (相关报道见八版)

图: 11月25日,观众在绿博会上参观。本届绿博会充分展示世界绿色产业和绿色经济领域一流水平的高科技产品,同时也向普通公众普及绿色知识,倡导绿色理念。

  本报记者

  李树贵摄

  参展的华能集团办公厅副主任王燕军告诉记者,华能北京热电厂2008年7月成功建成我国首套燃煤电厂3000吨/年二氧化碳捕集试验示范装置。2008年12月2日,华能集团又与上海电气集团签订了“华能上海电气温室气体减排研究中心合作协议”,依托华能上海石洞口第二电厂,建设世界规模最大的燃煤电厂二氧化碳捕集装置,实现二氧化碳捕集的规模化和资源化,为温室气体排放的总量控制作出贡献。

绿色交通:

让出行更加通畅

  堵车,已经成为很多大城市面临的共同难题。绿博会上,参观者在北京市交通委和北京千方科技集团共同设计的现代智能绿色交通沙盘前流连忘返。一辆辆汽车模型快速有序地穿行在林荫路上,ETC电子收费装置提高了出行效率;城市交通监控与信息发布系统通过集中采集发布交通信息,使城市居民能够根据实时提示安排出行时间和出行路线,减少车辆燃油消耗,降低出行成本;城市交通综合运输枢纽集中了多种运输方式,减少换乘和无效出行,让更多的人乐于选择乘公交、地铁出行。这样,城市交通给环境造成的污染减少了,道路也变得更加通畅。

  来绿博会参观的王女士每天开车出行。听了介绍,王女士问:“在路上看到很多智能交通指示牌,绿色的线路代表通畅,红色代表堵车,你们靠什么收集这些信息?”

  “可以在公交车和出租车上装数据采集设备,实时获取位置和移动速度等数据信息,就能够计算和发布实时路况拥堵信息了。”讲解员的回答让王女士解除了疑惑。

  好的构想必须依靠科技才能落在实处,而众多企业抓住了绿色发展的商机。北京千方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品牌主管张晶晶介绍说,“这些年来,我们正是通过技术创新,致力于交通行业信息化、智能化建设和服务的发展,拥有从交通信息化项目建设,到交通信息采集、处理、发布和运营的完整产业链及成熟的运营管理、服务模式。”

  众所周知,交通运输是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行业之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让交通领域的节能减排效果值得期待。在清洁能源车辆展区,一汽大众展出了一款名为“都市晨光”的奥迪A6L纯电动汽车,宝马、奔驰、通用等汽车生产商也都推出了他们的清洁能源汽车产品。

  中通客车有限公司展出了他们研制的新能源客车。新能源客车服务经理魏庆雷告诉记者,天然气、混合动力、纯电动这三种新能源客车他们都能够生产。目前,油电混合动力客车的市场销路很好,11月、12月两个月,他们的订单达到300辆之多。

绿色建筑:

让人们生活在自然和谐中

  在绿博会上,一个名为“绿色灯塔”的建筑模型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个近似圆柱体的建筑已经在2009年10月20日交付运营,成为哥本哈根大学科学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就业监管咨询中心。

  威卢克斯(中国)有限公司市场总监赵金彦告诉观众,“绿色灯塔”应用太阳能发电。它还把建筑的被动节能变成了主动节能,靠门窗天窗的互动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风,能够减少空调的使用。比如窗户会自动感知屋内的气温和阳光照射的程度,当它觉得光照太强了,会自动把窗帘拉下来一些。”

  “通风效果好使室内温度降低很好理解,怎样实现保温呢?”观众尤女士问。

  “‘绿色灯塔’装有太阳能光热系统,而且使用地源热泵技术利用地热采暖。”赵金彦说。

  “成本很高吧?”尤女士问。

  “这样的建筑比普通建筑成本高30%,但由于节能效果明显,高出的投资5年到10年能够收回。”赵金彦解释道。

  在不远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和清华大学共同推出了名为“未来绿色之家”的住宅模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工程示范处处长张峰介绍说,这个模型通过采用钢结构、地源热泵、立体绿化、雨水收集利用、LED等技术,能够实现建筑全生命周期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最小化。

  张峰还告诉记者,绿色建筑在中国发展的态势很好,政府推广力度大,成效明显。到目前为止,我国已有84个项目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64个项目成为绿色建筑示范工程的立项项目。

绿色产业:

呼唤广泛的市场推广

  绿博会上展出的绿色技术很多都曾经是奇思妙想,如今已经美梦成真,在社会生活和工业生产中得到了应用。

  不过有调查显示,虽然很多消费者愿意接受绿色消费,但在现实中看到部分绿色产品的价格时,往往会望而却步。

  “怎么让绿色技术得到市场推广是个大问题。”退休科研人员王老先生有自己的更深思考。他对绿博会上的太阳能技术和绿色照明最感兴趣,但对这些绿色技术的市场应用有些担心。

  他告诉记者,看了富士电机公司的薄膜型非晶硅太阳能电池,他很惊喜,没想到这种电池板重量这么轻,而且可以任意弯曲,安装很容易。如果价格能够降下来,挂在住宅的墙壁外将是新的生活能源。他还跟亿光电子的销售人员展开了讨论。“一个8瓦的LED灯泡相当于60瓦的传统灯泡,可以连续使用4万多个小时,但一只灯泡需要花费120多元,价格实在让人有些难以承受。”

  针对像王老先生一样的疑问,国务院研究室工交司司长唐元表示,促进绿色产业发展,要建立激励机制,制定财政、税收、金融、投资、价格、技术、经济等优惠政策,鼓励工业企业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生产绿色产品。要加快培育大公司和企业集团,鼓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强和具有全国知名绿色品牌的龙头企业加快发展,支持这样的龙头企业通过兼并联合重组,尽快做大做强,走出国门,提高国内外市场占有率。建立绿色品牌的评估优选和宣传机制也很重要,国家有关部门应加强对绿色品牌的评估和相关宣传工作,尤其要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鼓励各种媒体,大力宣传绿色品牌和生产企业,形成有利于绿色企业、绿色品牌发展的氛围。

3 上一篇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