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市是山东省为数不多的石灰石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市之一,具有发展水泥产业的资源、交通、区位等优势,水泥产业连续十几年位居山东省第一位。”枣庄市经信委副主任孙筱钺告诉记者,“近几年来,枣庄市水泥产业在发展中调整,在调整中壮大,行业技术水平不断进步,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建设速度明显加快,立窑水泥规模得到控制,在产业提升、结构调整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水泥产业是枣庄的传统优势产业。数据显示,2010年上半年,枣庄市累计生产熟料1026万吨,生产水泥1398万吨,水泥制造业实现的主营业务收入和利税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收入和利税的2.8%和2.3%。
落后的立窑水泥生产技术一度在枣庄占比较大,2006年,枣庄市还有立窑水泥生产线267条。“立窑水泥由于其生产工艺缺陷,无法根治高能耗和污染排放。”鲁南中联水泥有限公司工会主席张桂革说,“减少立窑的数量,是水泥企业调整技术结构、提高水泥生产集中度的关键一环。”该公司近年来淘汰了全部立窑生产线,改为工艺先进的两条日产2300吨和一条日产5000吨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厂区不再粉尘漫天,不仅降低了能耗,而且减少了污染,企业焕发了新的面貌。
“按照山东省统一部署,枣庄市充分运用市场竞争和行政手段,分步实施,逐步淘汰了立窑生产线。每年省政府都与区(市)政府、企业签订责任状,将全市淘汰落后水泥产能目标层层分解,加大淘汰落后工作力度。”孙筱钺说。截至今年上半年,枣庄市共关闭淘汰落后水泥立窑生产线210条,淘汰生产能力2076.8万吨,淘汰比例占全市立窑水泥生产能力的82.9%。
目前,枣庄已建成19条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日产水泥熟料6.69万吨,年可生产水泥3100万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的相继投产,使水泥产业迈上了科学、环保的发展道路。中国水泥协会会长雷前治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立窑企业退出,是落后技术、落后产能、低端产品的退出,也是水泥产业转型发展的必然需要,“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用电少、煤耗低、产量高,还可利用余热发电,代表着水泥行业的先进生产力。只有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水泥产业才能得到优化升级。”
在淘汰落后产能的过程中,枣庄市对淘汰工作进行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力推传统产业转型。对部分有能力转产的立窑企业,鼓励其发展接替项目,政府部门在项目立项、资金等方面给予全力支持;对年产50万吨以上、暂时转产有困难的立窑企业,鼓励和支持其进行技术改造;同时鼓励有实力的大企业集团实施兼并,以大带小,从而实现企业间的整合。
采访中,记者发现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的表面都覆盖着一个半圆形的罩子。“这就是余热发电系统,有了它就可以将水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多余热能转换为电能。这不仅节能,还有利于环境保护。”据了解,枣庄市有9条新型干法生产线的纯低温余热发电装机总容量96.5兆瓦,年可发电约6.3亿千瓦时,年可节省标准煤约23万吨,相当于每吨熟料降低成本10元至15元。通过余热发电技术的引进,水泥产业实现了企业效益和节能减排的双赢。
“枣庄市一直引导水泥企业注重技术革新,重点支持企业通过开展以综合利用、推进节约生产、清洁生产等有利于节能降耗、减排治污、提高质量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改造。”孙筱钺说,“在水泥余热发电、粉磨系统节能改造、粉尘治理和利用工业废弃物、垃圾、城市污泥生产水泥等一批具有示范和带动作用的技术改造项目的推动下,枣庄市水泥行业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都取得了一定进展。”
原来令人发愁的“垃圾”,现在变成了宝贝。据统计,2005年至今年上半年,枣庄市累计使用工业固体废弃物2000万吨,特别是粉煤灰的年使用量从2005年的100万吨增加到目前的190万吨,增长了90%。目前枣庄市粉煤灰的年使用量已经超过排放量,综合利用率达100%。
发展循环经济、注重产业低碳发展是枣庄市水泥产业努力发展的方向。近年来,枣庄市一直支持水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今年4月,我们公司和济南大学共同建立了产学研基地。”枣庄中联水泥有限公司总经理吕凤奇说,“这标志着公司在科技创新上迈上了新台阶,对于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推动优势企业兼并重组,大力引进外资和行业外加盟,这也为枣庄市水泥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孙筱钺在谈到枣庄市水泥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时说。
枣庄市采取各种措施鼓励大企业并购重组落后企业,推动结构调整,提高产业集中度。据悉,枣庄市两大企业集团———山东泉兴煤炭集团和山东丰源煤电公司积极拓宽生产经营渠道,分别新上了3条和2条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均达到日产熟料1万吨。枣庄新型干法水泥已形成上千万吨的生产能力。 (相关报道见十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