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亚运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0年11月2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亚运漫笔
让亚运场馆惠民便民
李 哲

  随着亚运会赛事的推进,天河体育中心、南沙体育馆、英东体育馆等体育场馆知名度也不断提升。各具特色的体育场馆是亚运会顺利运行的重要硬件保障,它们在亚运会落幕之后如何继续利用并惠及群众,已成广为关注的话题。

  对于亚运会场馆的建设和使用,广州在筹备阶段就对场馆建设方案进行了多次优化,将申办时的90多个调整为70个比赛场馆和训练场馆,其中包括12个新建场馆和58个改扩建场馆。这些大规模改扩建后再利用的场馆,充分体现了广州“节俭办亚运”的理念。 

  在距离市中心40分钟车程的莲花山脚下,一座体育综合馆拔地而起。这就是亚运城。为什么要在如此偏僻的地方兴建亚运城?既然建了亚运城,为什么仅仅安排一个综合场馆? 

  事实上,亚运城的定位是双重的。亚运城当然要满足赛事需要,而它同时也是广州新城的启动区。这里的运动员村、技术官员村等,赛后将提供约8000套住宅,这样一来,体育综合馆的赛后利用问题便迎刃而解。针对可预计的社区人口,一座综合场馆的布局非常适当。

  亚运会场馆分布于广州各区,以及佛山、东莞、汕尾等分赛区城市,这样的布局也契合了“赛中运动员使用、赛后群众健身”的便民原则。 

  节俭建馆、广泛分布、便民原则……这表明广州亚组委和广州市有关部门未雨绸缪,把亚运场馆赛后利用问题早早纳入了工作规划,整个筹办过程体现出开放、务实、创新的特点,为解决大型体育比赛运动场馆的赛后利用问题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3 上一篇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