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0年11月2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内蒙古自治区:
努力实现美丽与发展双赢
本报记者 陈 力
  压题图片 11月10日,天鹅在腾格里沙漠的湖泊中栖息。   腾格里沙漠位于内蒙古西部阿拉善盟境内,随着治理沙漠力度的逐年加大,腾格里沙漠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新华社记者 李 欣摄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用发展的办法保护生态,彻底转变毁林开荒、毁草开荒、超载放牧的传统农牧业生产方式,积极进行“人口向小城镇集中、农牧业向水草丰美地区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的生产力布局调整,在工业开发的节点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既扩大了经济总量,又提高了“美丽”质量。内蒙古辽阔草原和大兴安岭绿色林海正铺展出一幅生动的山水长卷。

  “不美丽,发展也没意义;不发展,美丽也保不住。”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胡春华说,一定要用发展的办法保护生态,在转变发展方式中建设生态,努力实现美丽与发展双赢。

  “一定要保护好内蒙古这块广袤的草原,一定要保护好大兴安岭这片绿色的林海”,这是内蒙古自治区广大干部群众的共识。在生态建设出现向好态势、经济增长连续多年领跑之时,内蒙古自治区强力实施“美丽与发展双赢”的战略。

  扬弃传统农牧业生产方式,实施“草畜平衡制度”,是内蒙古实施“美丽与发展双赢”战略的重要举措。实行草畜平衡10年来,包括草原现状、饲草饲料总贮量、草原适宜载畜量等6项内容的草畜平衡责任书广泛签订。牲畜饲养量超过适宜载畜量的,草原承包经营者必须采取种植和贮备饲草饲料、阶段性休牧或者划区轮休轮牧、优化畜群结构、提高出栏率等措施。目前,内蒙古已落实草畜平衡面积7.96亿亩,占全区草原总面积60%以上。内蒙古基本草原的绝大部分已走向草畜平衡。

  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内蒙古阿拉善盟就将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草地严重退化区的牧民转移出来,从根本上减轻天然草场的压力,自此拉开了内蒙古“收缩集中、转移发展”的大幕。如今,内蒙古共转移农牧民52万人。阿拉善左旗广泛实施搬迁转移发展战略,全旗近70%的农牧民彻底告别不通电、不通路、不通邮、不通话、不通广播电视的生活环境,先后有2000多户、1万多名农牧民从生态恶劣的地区转移到巴彦浩特镇、孪井滩和乌斯太等基础条件较好的苏木镇,从事集约养殖和第三产业。  

近3年,阿拉善左旗草原植被覆盖度由建设前的15%提高到30%,草层高度由15至20厘米提高到30至35厘米。

  “点上开发,面上保护”成为内蒙古实施“美丽与发展双赢”战略的新遵循。呼伦贝尔市率先进行“美丽与发展双赢”战略的实践,为内蒙古自治区提供了生产、生态、生活有机统一的蓝本。呼伦贝尔以仅占全市0.07%的面积搞工业园区,用以承载草原上转移出来的人口,弥补退耕退牧、退伐、退小(关停500个产能落后的小企业)的损失,释放了草原、森林的生态活力。锡林郭勒盟提出“开发一小片,保护一大片”,以重大项目为抓手,以工业园区为载体,用1%的土地集中发展工业,保护99%的草原。目前,全盟工业企业数量由495户增加到900多户,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9.3%提高到55.5%,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37.8%提高到70%。

  各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内蒙古在园区积极推动“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新型工业模式,已形成“煤—电—煤化工—深加工”、“煤—电—有色金属冶炼—深加工”、“煤—电—工业硅—多晶硅—光伏发电组件”等多条循环经济产业链和上下游产业一体化运作的经营模式。记者在毛乌素生物质发电厂看到,企业所用的原料全部来自当地农牧民的沙生灌木,排放的生物炉灰全部用于复合肥生产,排放的烟气经收集压缩提供给其他生产企业,基本实现“零排放”。在亿利集团的重化工基地,不仅形成了“煤—煤矸石发电—精制盐—聚氯乙稀—工业废渣制水泥”的循环链条,集团还绿化了3500多平方公里的荒漠化土地,极大地改善了沙区3万多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3 上一篇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