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刘溟报道:近期,作为期货交易的组织者和一线监管者,上海期货交易所、郑州商品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和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较早采取措施,加强监管。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中金所在10月22日率先出台了异常交易监控暂行规定,此后三家商品期货交易所也陆续出台了相关规定,对市场异常交易行为一致行动,加强监管。尤其是有棉花、白糖期货品种的郑州商品交易所,采取措施的时间早、力度大,充分体现了其加强市场监管和确保市场安全的信心和决心,收到了较好的实效。
10月18日,郑商所发布风险提示函,并调整棉花期货当日开平仓交易手续费收取标准,加大市场炒作成本,降低市场热度;10月19日,调整棉花期货交易保证金标准和涨跌停板幅度;10月22日,对早籼稻期货发布风险提示函,并举办风险控制负责人培训班;10月25日,郑商所再次发出通知,将调整日内开平仓交易手续费收取标准从棉花扩大到早籼稻、白糖、菜籽油和小麦;11月8日,第三次发布风险提示函,表示将严格按照法规、规则和中国证监会的各项要求,严厉打击各类异常交易行为,对于涉嫌违法违规行为,将依照有关规定及时采取相关监管措施。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各家期货交易所先后采取的各项措施,对抑制市场过度投机行为起到了积极作用,有力地配合了国家加强通胀预期管理政策。
大宗商品价格波动让企业传统的、常规的经营方式面临挑战。接受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认为,应以正常心态看待价格的频繁波动。首先,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价格波动甚至大幅波动已经成为常态;其次,此次价格波动的源头并不在国内。这些专家表示,现货企业应学习和应用期货工具,通过套期保值来锁定利润和成本。他们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参与期货交易来规避价格波动风险是一种现实而又理性的选择。
此外,价格发现是期货市场的重要功能之一。期货市场根据不断变化的市场信息、充分的市场竞争形成的未来价格,领先于CPI和PPI等统计指标,因此宏观调控决策应充分考虑国内外商品期货市场发出的价格信号,把握好调控的时机和力度。
经过20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期货市场功能逐步得到有效发挥,服务国民经济发展的能力已经开始显现。期货价格在指导现货生产、消费和流通方面的先导作用日益增强,相关产业链企业对期货市场重要性的认识日益深入,越来越多的企业利用期货市场管理风险实现稳定生产经营。
北京工商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胡俞越教授介绍,近年来,各期货交易所以市场建设为基础,以功能发挥为依托,在利用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成效显著,郑州市场还先后涌现出了菜籽油的大平模式、奥星模式和棉花的银丰模式等多个典型案例。
据了解,湖北奥星粮油工业公司不断加强经营模式创新,充分利用菜籽油期货进行套期货保值,从而能够积极主动应对市场价格波动,不断提高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从一家小公司发展成为湖北省最大的菜籽油加工、贸易企业。另外,利用期货市场形成“银丰模式”的湖北银丰棉花股份有限公司,在现货市场上通过建立棉花专业合作社来稳定货源,并在期货市场上对棉花进行卖出套期保值,期现的完美结合,让湖北银丰棉花公司实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