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制定“十二五”规划,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这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指明了方向。
我们一定要不断增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造就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赢得国际竞争新优势。
一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同时指出,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2010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又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到制定“十二五”规划的“主线”的高度。
经济发展方式是一个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个环节在内的大系统,并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需要有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配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重视和处理好上述种种关系,有利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相互协调和配合,相互促进,保证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应努力实现3个转变:
一是在需求结构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近几年来,我国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而消费率、特别是居民消费率的贡献却不高。为此,必须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千方百计地增加城乡居民收入,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二是在产业结构上,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在一些地方的经济发展中,原本就存在第一产业基础薄弱、第二产业大而不强、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的状况。近年来,由于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的格局还在继续强化,加重了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而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却较低,这不利于缓解就业压力,也影响了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三是在要素投入上,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在传统增长模式下,一方面,要素投入和物质消耗绝对量连年快速增长,资源消耗和环境投入的绝对量过大;另一方面,由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在一些领域缺乏核心技术、缺少自主知识产权和世界名牌,不得不更多地依靠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去换取微薄利润。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这种状况必须加以改变。
二
从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上述种种问题中可以看出,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我们才能提高我国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才能切实推动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确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才能应对激烈的国际经济、科技竞争,切实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确保我国在国际分工中取得有利地位。
从国际经验来看,不少国家之所以在成功地启动了现代化进程之后,又出现停滞乃至逆转、没有能够最终成功地完成现代化,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们没能适应形势和任务的发展变化,适时地转变其经济发展方式。
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使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更加凸现出来。国际金融危机对于我国经济的冲击,在表面上看来,是对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际上却是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综合判断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对于我国来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现在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这是因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成为增强我国经济抵御国际市场风险的必然要求;成为提高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然要求;成为我国在国际金融危机以后抢占制高点、争创新优势的必然要求;成为我国实现国民收入分配合理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成为适应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满足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的必然要求。我们只有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才能实现我们对全国各族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三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首先,要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经济结构不合理,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存在诸多问题的主要症结所在。要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优化经济结构。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是增强我国经济发展能力,提升国际竞争力和抵御风险的重要要求。虽然在“十一五”期间,我们在结构调整方面迈出了令人欣喜的步伐,但总的来说,我国的产业仍处在国际产业链的低端。“十二五”时期,是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结构重构的关键时期,我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必须向更深更广的领域进军,进一步优化消费、投资、出口三大需求的配置比例,并以扩大内需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任务。而要真正启动内需,关键在于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这就需要调整国民收入的分配结构,提高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水平;同时,我们还要借助城镇化进一步拓展持续发展的空间。调整经济结构的另一个关键在于,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为此,我们要积极有序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同时,还要使服务业成为我国产业发展的一个“重中之重”,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
其次,要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尽管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我国经济总量已列世界前茅,但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经济发展的技术含量不高,很多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还受制于人,先导性战略高技术领域科技力量薄弱,重要产业对外技术依赖程度仍然较高,影响自主创新的诸多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而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世界各国、尤其是主要大国都在对自身的经济发展进行战略筹划,纷纷寻找新一轮产业发展的重点。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把自主创新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实现发展目标的战略基点,更好地发挥科技的支撑引领作用。
其三,要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从来就不是单纯的财富积累,而是要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的福祉。“十一五”期间,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一个突出的亮点。“十二五”时期,我们要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让人民群众的收入不断增长,生活不断改善,社会保障不断完善,才能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形成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合力。
其四,要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这些年来,我们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大战略任务,不断加大节能环保投资力度,支持兴建了一批重大的节能环保工程,同时又淘汰了大量的落后产能,使节能减排取得重要进展、循环经济取得重大突破、环境质量有所改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消费方式正在形成。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必须继续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更有效地利用资源,更有效地保护环境,从根本上转变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发展方式。
最后,要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实践表明,制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最大症结在于体制机制不合理,推动科学发展根本上要靠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改革开放是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十二五”时期,是改革的攻坚时期,我们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勇气和精力,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要更加重视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进一步明确改革的优先顺序和重点任务,进一步调动各方面改革的积极性,切实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变化,为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提供有力保障。
以上5个“坚持”,指明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方向和重点。我们一定要不断增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造就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赢得国际竞争新优势。
(执笔:徐崇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