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0年11月2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沈阳装备制造业
砥砺改进 勇立潮头
本报记者 刘 瑾 孙潜彤
  沈阳远大集团是沈阳民营企业进军装备制造业的代表。远大在风电装备、电梯等多个领域都有不俗业绩,其建筑幕墙产品更是连续8年销量居世界第一。图为该集团机电装备生产车间。  (资料图片)
沈阳机床集团生产车间。
  远大集团员工在调试设备。          (资料图片)
沈阳机床集团数控机床生产车间。

  曾经,共和国的装备制造业从沈阳起步走向全国。物换星移,经历过困惑和转型的阵痛后,如今沈阳终于重新站立在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潮头,一举成为国际上知名的装备制造业基地。

  从一张白纸绘蓝图,到龙头企业齐发展,从低端模仿制造,到拥有核心技术,从出大力挣小钱,到实现高附加值,沈阳的装备制造企业在不断地转型升级中,继续巩固行业的领先地位,有些甚至成为国际领域的排头兵。

自主创新:

占据行业制高点

  在沈阳机床,一天出厂100多台普通机床的局面不再有了。档次比较高的数控车床、全功能数控车、中档立卧加工中心、镗铣加工中心,正在加班加点赶工期。

  “在4月份南京举办的机床展上,我们在行业里第一个提出,三年内逐步淘汰普通机床。”沈阳机床集团董事长关锡友告诉记者。

  据了解,2009年沈阳机床产值数控化率达到54%。传统的普通机床仍占据了一半左右。沈阳机床为什么提出这个目标?又如何来实现?

  “这么多年做普通机床,实际上不赚钱。”关锡友向记者透露。普通机床尽管量大面广,但由于竞争激烈,产品同质化程度严重,毛利率普遍不高。今年敢提出这个口号,是因为数控机床的需求不断增长,是未来的趋势。而且,产品结构调整是和社会人力结构相匹配的。普通机床操作复杂,对人员的要求较高,能使用它们的产业工人会越来越少。这是由市场需求带来的产品结构调整。

  想法是好的,可是数控系统一直是我国装备制造业的短板。进口的数控系统几乎拿走了绝大部分的利润,做集成的公司只能沦为进口企业的组装车间。如果没有数控系统,做数控机床和普通机床的毛利率是一样的。没有核心技术,怎么调?

  产品结构调整应该是以真正的自主创新、研发为基础。如果不解决核心技术问题,企业就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这个问题必须解决,否则企业没有未来。”关锡友说,沈阳机床率先提出调整,是基于多年的技术积累。2003年沈阳机床就建立了研发体系,以突破数控系统为主,已经有了初步的成果。今年,国家又把数控机床创新研发任务交给沈阳机床,这是首次交给一个企业。实现以企业为核心的创新,才能真正适应市场的需求,带动行业的发展。沈阳机床要开始触及突破,最终的目标是从产品生产型企业,转变成为客户提供解决方案的技术型服务型企业。

  对沈阳机床来说,国际金融危机给他们带来了极佳的机会。现在全世界都认识到中国未来的发展潜力,各种资源逐渐向国内聚拢。如今,沈阳机床的厂房旁边汇聚了众多的国际知名装备企业。

  “现在流行全球协同性的开发与研究。”关锡友说,通过与知名企业的合作认识到,中国装备制造业缺失的产业链,可以通过企业组织来解决。但是,真正的核心技术即数控机床的整体优化技术,以及对它进行测试优化研究的技术,必须靠企业自己的学习能力解决。这是他多次遭遇技术合作阻碍和壁垒后得出的结论。

  众所周知,技术竞争的背后是人才的竞争。随着企业产品结构的调整和国际化步伐的加快,沈阳机床的高科技人才缺失问题显得日益紧迫。

  “三星集团的研发机构遍布全球,有1500多个博士研究生,而我们只有3个博士。”关锡友说。

  核心技术的突破需要高科技人才,而从外面请薪水很高,自己培养又担心给别人做了嫁衣。如此两难的问题,恐怕每个企业都碰到过。

  对此,关锡友表示,从2003年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后,沈阳机床就开始做人才储备,每年都拨出几亿元的巨资投入研发中,逐步建立起了一支年轻的技术研发团队。经过整整5年时间的培养,现在这个创新团队已经把影响力渗透到了公司的各个层面,包括新产品开发、为客户量身定制设计以及制造工艺革新,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谈到人才流失的问题,关锡友说,要以西门子公司为榜样,即使培养成后离开沈阳机床,也是为中国的装备制造业效力,要舍得为这些人才的成长付学费。

  “沈阳机床今年肯定是世界第一,但我们的目标是产品技术、服务上的强者,是要成为真正能为客户提供金属切削技术难题解决方案的企业,估计这个路要走十年。”关锡友对沈阳机床的未来非常有信心。

集合优势:拓展行业新领域

  沈阳市装备制造企业,利用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抢占高技术先机,突破传统的优势产业进军行业新领域,让我们进一步认识了信息技术和装备制造的紧密关系。

  成立于1991年的东软集团,仅仅几年后就让世人刮目相看。

  1997年,东软集团通过自主创新研制的第一台CT机推向市场,终结了这一高端医疗设备被少数发达国家垄断的历史。之后,东软迅速突破了从单层、螺旋、多层螺旋直到世界最先进的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装置等在内的全系列医疗影像诊断设备的核心生产技术,产品远销美国、意大利、俄罗斯等56个国家和地区,成功跻身全球高端医疗设备提供商的行列。

  “今年,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唐山市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合作建设‘健康唐山、幸福人民’行动数字化平台,为唐山人民的医疗健康服务。”东软集团所在的沈阳市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林海波介绍说,东软是通过掌握嵌入式软件的研发优势,进而在硬件的设备制造上占据了先机,这已经超越了沈阳传统装备制造业成功的模式。 

  这种成功的模式并非东软一枝独秀,沈阳装备制造业如今越来越多地被刻上信息时代的烙印。

  近日,20余台为美国通用公司新车生产线定做的激光导航型移动机器人(AGV),在沈阳新松机器人公司的厂房内通过最后的调试后,已经运往加拿大的通用生产车间。由新松公司生产的AGV,已经成功装配通用和福特等跨国公司的生产线。 

  新松公司总裁曲道奎说,“提到机器人,许多人认为我们是机器制造企业,其实我们是将信息化技术嵌入传统设备的软件企业。公司成立之初就制定了‘技术创业,两头在内,中间在外'的发展战略。公司70%的人力是科研人员,主要倾力于嵌入式软件技术研发,另外30%人员主要跟踪营销市场,而中间机器制造的部分基本委托给外部配套企业。”

  据悉,目前我国95%以上的国内汽车生产商都在使用新松公司生产的“移动机器人”。新松公司生产的机器人自动化成套装备,目前已出口到美、法、韩等10多个国家,从而结束了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只有批量进口没有出口的历史。

  曲道奎谈到,从传统装备升级到现代装备,核心竞争力是软件,比如智能化、柔性化的高端产品的利润正越来越多地由嵌入式软件贡献。

  推进两化“融合”,解决硬件制造和软件设计疏离的问题,是一条“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科技含量高、带动系数大、综合效益好”的发展正道。也许,这就是沈阳装备制造业的实力和希望所在。

高端定位:培育IC装备产业

  为了满足小型IC装备企业的需求,沈阳IC装备产业园依托中科院自动化所的技术资源,组建了技术研发中心和市场开发中心,得天独厚的环境,使得在这安家的众多IC装备小型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园区现在是一米难求。最近有一家企业在我们这培育成熟,即将毕业了,好多企业等着它搬出去。而这家企业从原来在这租1000平方米场地,发展到在外面买了10000平方米。”沈阳IC装备产业园负责人郑广文自豪地告诉记者。

  IC即集成电路,是电子设备中最重要的部分,承担着运算和存储的功能。由于我国原来没有这方面的批量制造能力,产品基本靠进口。

  “发展IC装备,沈阳有特殊的优势,可以把产业基础和先进技术相结合。经过8年的建设,作为国家级的IC产业孵化器的产业园已搭建起了三大公共技术平台,分别为精密零部件加工平台、清洁环境平台和三坐标检测平台,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完善的服务。”郑广文介绍说。

  沈阳芯源微电子设备有限公司研制的国内首台12英寸涂胶显影机,实现了国内同类产品的重大突破,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中科院沈阳科学仪器研制中心有限公司研制的国内首台12英寸PECVD薄膜制备设备,获得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1.5亿元的支持。

  精度要求达到纳米级,洁净度要求真空,半导体生产专用设备可谓是精益装备制造的巅峰代表。

  2008年在园区注册成立的沈阳富创精密设备有限公司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我国IC装备精密零部件本土化制造的问题。富创公司具备精密结构件、壳体、真空腔体等精密零部件的加工、检测能力,目前已经为富创得、芯源、博微等多家国内外IC装备企业提供了样件和试制件。

  通过不断的自主创新,沈阳浑南新区的IC装备产业链条日趋完善,已形成了IC装备产业集群全面发展的格局。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