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角度看济南,感受大不相同。
从纵深看济南,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2009年,三次产业比重为5.6:43.4:5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7373美元,济南总体处于加快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的有利时期;即将建成通车的京沪高铁,把济南纳入了北京1.5小时经济圈和上海2.5小时经济圈,将进一步加快济南的人流、物流和资金流。
站在山东看济南,应该说还“不错”。在经历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2009年,济南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2.2%,地方财政收入同比增长13%。
如果站在15个副省级城市看济南,则不得不承认济南还需“加油”。2009年,济南地区生产总值位居第11位,地方财政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排在13位。
正是出于对客观实际的科学认识,近年来,济南市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提速。山东省委常委、济南市委书记焉荣竹说,“未来济南加快发展必须大胆创新前行,再攀新高峰。”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也意味着更深、更广、更艰难的发展方式转变。
转变思路矢志科学发展
一个城市经济发展战略的形成,离不开国家的宏观经济形势和经济政策,同时也与当地的发展能力和经济状况密切相关。济南市“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打造现代产业体系”战略的形成也不例外。
作为经济大省山东省的省会城市,其地区生产总值近年来在全省17个城市中排第3位。
过去,济南曾有人从区位压力的角度解释济南的这个状况:例如,济南是沿海开放城市,却不临海;在省际间,有北京、天津、江苏分享其腹地;在省内,青岛作为蓝色经济区和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的龙头和核心,竞争优势日渐明显。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大的难题不在转变过程本身,而在于如何破除陈旧观念的束缚。”焉荣竹说,“济南最大的差距是党员干部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思想还不够解放。”
正是源于对差距及其思想根源的认识,济南认真在全市党员干部中开展了为期4个月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
经过深刻研讨,济南的干部群众形成了这样一个共识:济南要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必须以敢为人先的魄力来创新推动。
近几年,济南市党员干部的作风悄然转变。来此办事、经商的人发现,济南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越来越高,投资环境也越来越好。
落户济南高新区齐鲁软件园的东方道迩济南分公司,是一家从事空间信息数据领域数据获取、数据处理、数据应用的民营高科技企业。当记者来到该公司的数据处理车间时,上百名戴着3D眼镜的技术人员正在电脑前紧张忙碌。公司总经理刘树东告诉记者,几年前,公司选择济南建设数据处理基地,除了看中济南良好的人文环境和便利的交通条件,更是看重了当地政府良好的服务意识。
“齐鲁软件园是一个成熟的园区,他们了解创新型高科技企业,能够明确地告诉我们什么做得到,什么做不到;现在暂时做不到的,能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能做到。他们的实在和诚信让我们心里踏实了,愿意在这里扎根。”刘树东说,经过短短两年的发展,公司已建立了4000平方米的生产园区,拥有1000多名员工。
济南变了!转变的不仅仅是党员干部的作风,还有对区位压力的认识:压力大潜力也大,换个角度看,压力就是发展的动力。
作为全国45个公路主枢纽和16个网络性铁路枢纽之一,济南是连接环渤海、“长三角”两大城市群黄金线上惟一的省会城市,也是黄河中下游的最大中心城市;是“1+6”都市圈的核心城市,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建设中,都承担着承东启西、辐射南北的重要作用。
如何抓住发展机遇,实现可持续发展?靠求速度、上项目、拼规模、铺摊子是不行的。所有解决矛盾、破解难题的方式,都指向一个路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并且要在“加快”上下功夫、在“转变”上动真格、在“发展”上见实效。
依托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近年来,济南市大到城市建设、小到各行各业的发展,“学比赶超”蔚然成风。“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大力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打造现代产业体系”,走出一条符合济南实际、具有济南特色的转型发展之路,做到资源消耗少、生态环境好、质量效益高,已成为济南市委、市政府决策的基本思路。
补齐短板实现转型发展
采访调研中,记者看到济南提供的一份资料,它详细列举出济南市与其他副省级城市存在的差距,内容涵盖体制机制改革、工业、现代服务业发展等8个方面。济南认为,“要消除差距首先就要找准差距、正视差距,并在此基础上努力赶超。”
作为东部沿海经济大省山东的省会城市,济南的经济发展步伐理应比全国平均水平快一些。但要实现这个“快”字,前提是做到一个“好”字。“我们的步子已经慢了一点,抬脚就要高一点。”济南市市长张建国说,“济南要在做大总量中提质增效,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重要一环。”
工业曾经是济南的“强项”,早在“一五”期间,济南便拥有机床一厂、二厂等多个重点工业项目。经过多年发展,济南已经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但换个角度看,工业又是济南的“短板”:“两高”行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高,产品附加值不高。济南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尹清忠告诉记者,“在长期的发展中,济南虽已形成交通装备、食品药品等6大主导产业,但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群。一方面,同一产业布局分散;另一方面,‘有龙头无产业、有产业无龙头’的问题依然突出。”
如何加快工业发展、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成为摆在济南面前最现实的问题。
“‘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打造现代产业体系’发展战略的实施,开启了济南市产业布局的全面重构,让济南拥有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具备了产业优化升级、走向高端的条件。”张建国这样描述济南的工业实践,“依托产业园区和龙头企业,瞄准产业前沿,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培育新材料、新能源和生物医药产业,大力推进汽车产业、电子信息制造、机械制造3大优势产业,同时,加快对传统工业的改造提升,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政策效果已经显现。今年上半年,济南经济发展交出了一份不错的成绩单:地区生产总值1821亿元,同比增长13.7%;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值实现1030亿元,同比增长34.3%;地方财政收入实现135.2亿元,同比增长26.6%,经济增长对地方财政的贡献率大幅提升。
再创优势谋求跨越发展
如果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让“短腿”变“长腿”,那么济南提出的“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把服务业打造成首位经济”则是让“长腿”变“壮腿”,旨在为今后发展积聚新优势。
现代服务业是劳动和智力密集型产业,同时也是高效财源和地方财政增收的重要渠道。济南已经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位居全省首位。
进一步扩大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优势,就不能仅盯济南一地,要为服务业提供更广阔的生存空间和发展载体。济南市委、市政府认识到,必须加快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布局,勇于承担起建设黄河中下游中心城市的重任,形成区域发展“增长极”,全力建设信息服务中心、商贸物流中心、金融商务中心、文化旅游中心、商务会展中心5大功能性区域中心。
目前,5大区域中心布局已全面展开。以建设文化旅游中心为例,济南把泉水作为独有的不可替代的优势潜心培育,用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商业繁荣。
记者注意到这样一个细节:《济南日报》每天在一版上刊登趵突泉最新水位数据,每晚济南电视台也会播报济南地下水水位数字,足见人们对泉水的关注。济南市规划局副局长吕杰说,“济南近几年投入巨资保护环境,实施了大明湖扩建改造、护城河疏浚、老城区改造等重点工程,优化了济南的水系,形成了独一无二的泉水绕城景观。由于措施得力,2003年至今,趵突泉实现了连续7年持续喷涌。”这些举措不但重现了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泉城特色标志区,还盘活了整个老城区的商业。
泉水的“灵气”带动了旅游、带来了“人气”,也激活了商机。近7年里,济南接待游客总量翻了两番,2009年再创历史新高。济南抓住核心旅游区客流量大幅增加的有利时机,积极拓展核心旅游区的商业承载能力。大明湖改造的完成,让原先局限在西半段的泉城路商业圈向西拓展。泉城广场北侧的恒隆广场建成和东护城河通航,将带动整条泉城路变成繁华的商业街。
二产强了、三产大了,做优一产则成为济南实现跨越发展的第三环。
在济南三次产业的比重中,农业的比重虽小,但济南农产品的名头却不小,用“小而精”可以概括济南农业的发展现状。“章丘大葱”、“明湖莲藕”、“北园蒲菜”等,都是济南品牌农业的代表。
如何进一步做优农业、促进农民增收?济南选择在加大科技投入上做文章,积极发展城郊型、都市型农业,大力提升原有农业品牌,加快构建现代农业发展框架。农业与科技的联姻让济南农业迸发出了蓬勃生机,不但带动了农民增收,还闯出了大市场。
说种地不赚钱,济南的菜农不会同意,他们用花盆种的韭菜在城里每盆最高卖到了100元。章丘柴家村党支部书记柴树茂告诉记者,“我们卖的可不单是韭菜,还有创意、品牌和科技。”
“我们选用优质韭菜品种无土栽培,在添加生物有机肥后卖给顾客。买回盆栽韭菜后养在阳台,让顾客既能吃上放心韭菜,又能体会到种植的乐趣。”柴树茂指着一盆韭菜对记者说。2009年,柴家村养植的一万盆韭菜一上市就销售一空,纯收入达10余万元。
在济南,像柴家村这样的特色品牌基地共有30多个。通过建设品牌基地,不但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也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
三大产业之间的良性互动,让济南站在了新起点上。如今的济南“朝气”蓬勃,“底气”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