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0年11月1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尊重·交融·进步
———上海交大附中新沪学子互助成长记
新华社记者 俞 菀

  新疆有首民谣讲:“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库尔勒的香梨人人夸,叶城的石榴顶呱呱。”上海交通大学附中内地新疆高中班的学生们却把它改编成了:“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交中的教育人人夸,上海的同学顶呱呱。”这是上海交大附中探索民族教育创新机制的成果,也是新疆学生与当地学生互帮互助、共同成长的见证。

  上海交大附中于2002年开始招收内高班学生,目前在校学生183人,生源绝大部分来自和田、喀什地区,有维吾尔、哈萨克、塔吉克、满、回等10个少数民族。

  在学习上,新疆学生与当地学生互相帮助。每周一傍晚6点,走进交大附中教学楼一楼的大教室,都能看到内高班的学生与上海的学生们三五成群,在共同学习讨论。

  上海交大附中新疆部主任孙国保介绍说:“这是学校探索的结对互助学习方法。我们把每个内高班和汉族平行班结对为友好班级,把汉族学生中的优秀学生和内高班学生进行一对一的结对,帮助新疆学生解决学习上的难题和普通话的交流困难,也促进平行班学生的知识巩固与弱项提高。”

  高一(9)班与高一(11)班(内高班)是结对班级,(9)班有两位“物理达人”叫张嘉路与王文琛,与他们结对的是新疆的两位“英语超人”阿迪拉(维吾尔族)和丁宁(回族)。

  在帮助阿迪拉和丁宁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张嘉路与王文琛想出了用图表的具象方式来表达抽象公式的点子。而阿迪拉和丁宁的英语则让两位上海同学佩服不已。“她们念英文就好像唱歌一样,记单词也特别快。”王文琛说,“和她们一起学习,我们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也在自己的弱项上获得了提高。我的英文以前比较差,现在也能冲进班级前十名了。”

  孙国保告诉记者,这种结对互助的学习模式成效显著。“交大附中从2002年开办内高班以来,向内地高校累计培养了167名新疆大学生,2010年交大附中高考升学率100%,本科率93%。”

  在生活中,两地同学互相关爱。2008年开始担任交大附中内高班班主任的尤颖欣老师告诉记者:“我们经常组织新疆学生与上海学生进行文化、体育等活动的竞赛与生活上的交流。”

  2010年到上海交大附中的买迪努尔(维吾尔族),刚来时对上海的气候很不适应。“我来自喀什,那里长年气候干燥,日照充足。可是上海是沿海城市,比较潮湿,我刚来没几天就身体不舒服了。”买迪努尔说。

  内高班的学姐和平行班的结对伙伴得知后,经常来宿舍看买迪努尔,还给他做了一本“防潮宝典”,把需要注意的生活细节和调理方法都写在里面,比如多喝水,多吃苹果,在床板和被褥之间垫些报纸等等。买迪努尔说:“我按照她们说的做,果然很快就好了。”

  2010年寒假,在孙国保、尤颖欣等老师的策划下,上海、新疆结对学生们包了一顿清真饺子大餐。孙国保特地请来了新疆大师傅负责和面做馅,再由两地的孩子们一起包、一起煮、一起吃。

  参与这次活动的内高班学生图拉尔(维吾尔族)回忆说:“我到交大附中两年,包饺子的经历最让我开心和难忘。我和平行班的兄弟姐妹们一起包了60多个饺子,有太阳、月饼、爱心等各种形状。煮好以后,我们还在锅里一个个地找……”

  内高班和结对平行班的同学们经常开展篮球、足球等友谊比赛;不管是哪个民族的节日,学校都会组织丰富多彩的歌舞活动。图拉尔说,很多交大附中的新疆同学都已把上海当做“第二故乡”,而交大附中就是他们的第二个家。

  “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共同生活是我们学校民族教育的宗旨。”尤颖欣说,8年来,两地的学生相互尊重、共同进步,共有77名新疆学生获得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优秀团员等称号。  

     (新华社上海11月18日电)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